指数施肥对楸树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摘要】:为探求楸树不同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差异,2011年3—8月在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科所,以2年生楸树无性系1-4、7080和015-1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了CK、6、10、14 g尿素/株4个处理,研究指数施肥对楸树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无性系中,10 g尿素/株的根、茎、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均高于其它处理。无性系015-1的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参数整体上高于无性系1-4和7080。无性系015-1在10 g尿素/株的根、茎、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为89.44 g、61.30 g、79.97 g、230.71 g,是CK的1.48、1.52、2.09、1.66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为22667 cm、6260 cm2、578.14 cm3,是CK的1.94、1.54、2.43倍。(2)指数施肥和无性系的遗传差异明显影响楸树不同无性系生物量的分配格局。适量施氮明显促进3个楸树无性系生物量的积累,而氮素缺乏或过量均不利于生物量的积累。8月同一无性系的根冠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处理下无性系7080的根冠比高于无性系1-4和015-1。无性系1-4和7080的生物量主要向叶和茎分配,而无性系015-1主要向叶分配。(3)指数施肥在6月和7月主要促进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的增加;指数施肥在8月主要促进细根、中等根和粗根体积的急剧增加,分别比7月高达36.88%、124.96%、154.79%。这利于根系在中后期吸收更多养分,从而引起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4)生物量参数和根系形态参数关系密切。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和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极显著正相关;根冠比和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极显著负相关;比根长和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和根冠比极显著负相关。
|
|
|
|
1 |
张治军;王彦辉;袁玉欣;李志勇;曹磊;于澎涛;王颖;;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2 |
李淑花;石军南;雷平;;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
3 |
李淑花;石军南;吴梅俏;;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研究[J];森林工程;2007年01期 |
4 |
高红真;尤立权;王超;;燕山山地人工油松林单株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年04期 |
5 |
王宏;康文星;杨文龙;;永州市1年生生物质能源林生物量及固碳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6 |
白尚斌,王懿祥,左显东,饶龙兵;北美红杉幼苗对不同供N水平的生长反应[J];林业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
7 |
林芳;;武夷山丝栗栲天然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8 |
黎燕琼;郑绍伟;李德鹏;冯云超;卿刚;龚良春;慕长龙;;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白刺花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含水量关系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9年04期 |
9 |
邹跃国;;花吊丝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立竹生态构件关系特征[J];福建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
10 |
闫文德,田大伦,何功秀;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格局[J];林业资源管理;2003年02期 |
11 |
白尚斌,王懿祥,左显东,耿云芬;磷胁迫条件下北美红杉幼苗生长的适应性反应[J];生态环境;2005年04期 |
12 |
李少青;;22年生马尾松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07年04期 |
13 |
李艳红;陈双林;刘丽;曹永慧;;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8期 |
14 |
胡晓健;欧阳献;喻方圆;;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马尾松苗木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15 |
王晓冬;曹立萍;刘延迪;;干旱胁迫对真桦根系形态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1年05期 |
16 |
唐健;李娜;欧阳洁英;曹继钊;覃其云;;油茶苗期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分配规律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
17 |
尉秋实;赵明;李昌龙;李爱德;;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沙漠葳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分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
18 |
郭子武;李迎春;杨清平;陈双林;;花吊丝竹立竹构件与生物量关系的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年06期 |
19 |
莫丽芬;唐建维;刀祥生;唐寿贤;王涛;;林分密度对小桐子生物量及其产量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20 |
廖涵宗,邸道生,张春能;红豆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9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