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
【摘要】: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研究再次发现该海域存在长江口和浙江近海2处低氧水体、且2处低氧水体具有不同的季节演替和年际变化特征:长江口附近海域低氧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覆盖的面积大,低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浙江沿海低氧水体面积较小、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6—10月份);2处水体低氧现象的年际变化均很显著。长江口毗邻海域的多种水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水团消长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与该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关联。季节性跃层的成长是近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水团迁移和消长过程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动是导致低氧区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物理因素。针对2006年与1999年夏季长江口低氧区的显著变化给出观测证据,提出该时期内长江口的水团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导致低氧核心区的位置偏北的主要动力原因。2006年和1999年夏季长江口附近低氧水体的年际变化与同时期叶绿素高浓度区的位置变动是一致的,也为此期间水团消长情况提供了证据。
|
|
|
|
1 |
朱建荣;长江口外海区叶绿素a浓度分布及其动力成因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8期 |
2 |
杨德周;尹宝树;俞志明;白涛;刘兴泉;;长江口叶绿素分布特征和营养盐来源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1期 |
3 |
朱建荣,王金辉,沈焕庭,吴辉;2003年6月中下旬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赤潮的观测及分析[J];科学通报;2005年01期 |
4 |
李京;石晓勇;张传松;宋国栋;朱德弟;;东海甲藻赤潮前后典型断面营养盐变化及其补充初探[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
5 |
;日本笠藤壶——舟山海域重金属监测指示生物[J];科技导报;2011年18期 |
6 |
孙霞,王保栋,王修林,祝陈坚,韩秀荣;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要素[J];海洋科学;2004年08期 |
7 |
李玲玲;于志刚;姚庆祯;陈洪涛;米铁柱;巩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J];水生态学杂志;2009年02期 |
8 |
毕春娟,陈振楼,许世远;水动力作用对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
9 |
石晓勇,王修林,韩秀荣,祝陈坚,孙霞,张传松;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10 |
张传松;王修林;石晓勇;唐洪杰;韩秀荣;辛宇;;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的关系[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
11 |
姚庆祯;张经;;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痕量元素砷、硒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
12 |
邵秘华,李炎,王正方,张素香;长江口海域悬浮物的分布时空变化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
13 |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于增慧;曹立华;杨荣民;张晓东;;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7年08期 |
14 |
陈秀华;朱良生;;COHERENS模式在长江口赤潮源推测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7年03期 |
15 |
方子云,王超俊,袁弘任;论三峡工程对水库上游、江汉平原洪、涝、渍及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6年03期 |
16 |
王奎;陈建芳;金海燕;陈法锦;李宏亮;高生泉;卢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四季分布特征[J];海洋学研究;2011年03期 |
17 |
刘金贵;李瑞杰;曹晶晶;侯堋;;苏北近海水动力场及污水稀释扩散的模拟[J];海洋学研究;2009年03期 |
18 |
郭远明;苗振清;钟志;俞存根;刘琴;;舟山渔场海域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调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9 |
胡兴祥;;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与水产问题初探[J];人民长江;1986年07期 |
20 |
刘瑞玉,罗秉征;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生态和渔业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