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蚜虫霉病始发期的初始感染与接触传染
【摘要】: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杭州上空诱获桃蚜(Myzus persicae)的迁飞性有翅蚜2351头,将其带回室内在(21±1)℃和12L∶12D条件下单头饲养12d,其中639头在定殖后7d内发病死亡,初始感染率达27·2%。在病死有翅蚜中,99·4%系5种蚜科专化性虫霉侵染所致,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的发生比例高达81·4%。带病迁飞的有翅蚜在发病死亡前具有一定生殖力,定殖后第6天平均累计产若蚜(2·4±0·13)头,远低于同期未带病有翅蚜产下的(11·6±0·33)头。在带病有翅蚜建立的后代蚜群中,接触传染在母蚜死亡2d后即可见到。在定殖后第12天,二级感染占总观察蚜群数的13·3%,三级感染占总观察蚜群数的4·4%,占二级感染蚜群数的33·3%。此时,未带病有翅蚜的后代蚜群的平均活蚜数达(50·6±2·30)头,而带病有翅蚜的后代蚜群平均仅有(21·5±1·98)头。结果表明,虫霉病能够通过寄主带病迁飞传至寄主迁入地,并在后代蚜群中相互传染而起到调节蚜虫数量增长的作用。
|
|
|
|
1 |
武觐文
,王德祥;北京秋季三种蚜虫虫霉的鉴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
2 |
刘青娥;虫霉的大量生产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丽水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3 |
胡一民,潘志强;山核桃蚜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安徽农业;1996年01期 |
4 |
曹国斌,边可君,林辉祥,江汉华,唐耿新,李发辉,符武州,张治新,阳佩樵,段德海,彭东虎,彭正阳;N_3~-防治虫霉初探[J];粮食储藏;1995年Z1期 |
5 |
王敏,魏金宇;打“吊针”防治碧桃蚜虫[J];农家参谋;2005年06期 |
6 |
;一种有希望应用于防治蚜虫的虫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
7 |
王震星,刘岱双,杨恩芹;桃蚜虫年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时期的观察[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8 |
张启新;生物农药——虫霉杀虫剂、病毒杀虫剂[J];中国农村科技;1997年05期 |
9 |
逯昀;桃树常见虫害及无公害防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年01期 |
10 |
王德祥,李增智;噬虫霉属的新记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S2期 |
11 |
黄耀坚,郑本暖;福建虫霉的种类、分布、流行及应用策略[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2 |
陆文华,王未名;山东省几种蚜虫虫霉的调查和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1988年04期 |
13 |
洪生田!绩溪;防治山核桃蚜虫[J];安徽林业;1997年03期 |
14 |
李春杰;许艳丽;刘长仲;司兆胜;温广月;;虫霉防治大豆蚜虫效果及其评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年01期 |
15 |
王问学,李丁权,莫建初;家白蚁虫霉病研究初报[J];森林病虫通讯;1995年01期 |
16 |
李长锁;刘健;赵奎军;;哈尔滨地区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迁飞扩散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
17 |
张青文;孙秀珍;杨奇华;周明(爿羊);郑应华;王秋旗;;塔萨虫霉及其发酵产物防治蚜虫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学报;1990年02期 |
18 |
张海英,沈慧敏;环境因子对根虫瘟霉菌株生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9 |
王占松;尹淑萍;张文;金万梅;赵剑波;;寿星桃品种“寿粉”叶片提取物对桃蚜的杀虫活性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1期 |
20 |
陈汲;王跃;郭林;王泽文;;控制稻谷年度积温安全储粮研究[J];粮食储藏;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