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水源地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研究
【摘要】:从粮食、耕地、人口的角度出发,利用土地承载模型、土地承载指数和趋势分析法,借助GIS技术,研究了汉中市县域尺度土地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了该市2020年耕地资源承载潜力。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汉中市土地承载处于人粮基本平衡状态,2000年以后土地承载指数开始上升,人粮关系出现紧张,截至2010年表现为土地过载现象。(2)空间来看,宁强、略阳、西乡自20世纪90年代始人口就略显超载,山区县由农业生产粗放的经营转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区域粮食安全隐患。(3)对比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为5 370~5 810kg/hm2,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可在区域范围内保证粮食安全。
|
|
|
|
1 |
刘季芸;周世怀;郝晓权;;广东省2000年土地承载力研究[J];热带地理;1990年04期 |
2 |
江爱良,卫林,刘允芬;自然资源的转化效率和土地承载力[J];自然资源;1990年05期 |
3 |
唐中实,罗有贤;重庆市土地承载力时变趋势与空间分异规律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4 |
陈传美,郑垂勇,马彩霞;郑州市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5 |
王旭光,高玉慧,王英华,王忠伟;黑龙江省土地承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2期 |
6 |
黄国勇,陈兴鹏;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7 |
周金星;李冬雪;漆良华;张旭东;杨;;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英文)[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
8 |
郭守前;;四川省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年04期 |
9 |
李宏国;土地承载力与异地开发扶贫——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课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0 |
孟旭光;吕宾;安翠娟;;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02期 |
11 |
许联芳;谭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1期 |
12 |
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
13 |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J];地理研究;1993年04期 |
14 |
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谭显春;陈文晖;黄玲玲;;长江上游山丘区土地承载力研究与评价——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
15 |
黄耀志;;苏州市土地承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4期 |
16 |
杨晓鹏,张志良;青海省土地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年04期 |
17 |
罗有贤;重庆市土地承载力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8 |
张衍广;林振山;梁仁君;;基于EMD分析的山东省土地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
19 |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
20 |
杨子生;大理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