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友德,张君芝,秦天才,黄涛,芦煜照,王宗刚,张光平;黄姜有性繁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2 |
席贻龙,黄祥飞;温度和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
3 |
张英,方华,陈磊,金桓先,王玲燕,施月欢;联合固氮菌对小白菜和莴苣的使用效果[J];上海农业学报;2000年04期 |
4 |
李金才,董琦,余松烈;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品种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1年04期 |
5 |
冯虎元,陈拓,徐世健,安黎哲,强维亚,张满效,王勋陵;UV_B辐射对大豆生长、产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植物学报;2001年07期 |
6 |
王华静,吴良欢,陶勤南;高等植物氨基酸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3年05期 |
7 |
顾爱星;张艳;石书兵;马林;;秸秆覆盖法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8 |
郭继勋,祝廷成;气候因子对东北羊草草原羊草群落产量影响的分析[J];植物学报;1994年10期 |
9 |
戴传超,袁生,李霞,陆玲;头孢霉(Cephalosporiumsp.)发酵生产α-亚麻酸[J];江苏农业学报;2001年02期 |
10 |
周细南;张爱联;张添元;罗进贤;谭燕华;;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提高表达量的几个关键点[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1 |
张翔,朱洪勋,孙春河,曹友节;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8年02期 |
12 |
李建雄,余四斌,徐才国,谈移芳;“汕优6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J];作物学报;2000年06期 |
13 |
王世伟;马玺;平文祥;周东坡;;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3期 |
14 |
吴晓玉;储炬;李昌灵;黄小晖;;Mn~(2+)对菌株Y57生长及合成冠毒素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5 |
Sonja T.Chou;;实验小鼠种群管理(英文)[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
16 |
林红,李自珍;半干旱区作物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水肥调控试验结果的定量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7 |
周青,黄晓华,宁允叶,杨永勤,胡美娟;LaCl_3对桃树优质增产的生理学探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年04期 |
18 |
徐安起,丁学厚,姜寿亭,王光明,刘永富,谭佃学;磁场处理小麦种子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
19 |
于莹娟,闻凤英,史永华,张鹤,徐晨英;远红外陶瓷介质对花椰菜与青椒生长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
20 |
鄢珣,王俊;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对有限灌溉的反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