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锦州南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摘要】:渤海海域辽西低凸起锦州南(JZS)太古宇变质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最大的潜山油藏,岩性以片麻岩及其形成的碎裂岩为主。根据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及常规测井信息,将该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划分为4类:①网状缝-溶孔型;②角砾状破碎型;③溶蚀裂缝型;④微裂缝-致密型。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发育经历了成岩阶段→前埋藏阶段→抬升剥蚀褶皱断裂阶段→表生阶段→后埋藏阶段,主要控制因素为新生界沉积前古地貌及中、新生代构造应力作用,风化残积物主要分布于局部高点的宽缓斜坡区,构造作用、表生期的风化淋沥作用和油气充注期有机酸溶解作用等对储集层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的演化模式对类似潜山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案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图6参7
|
|
|
|
1 |
谷云飞,方世虎,徐怀民,焦翠华,吴兴录;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地区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5期 |
2 |
傅强,游瑜春,吴征;曹台变质岩潜山裂缝系统形成的构造期次[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5期 |
3 |
单家增,张占文,孙红军,肖乾华,许坤,金健,汪道京;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1期 |
4 |
匡立春,毛志强,孙中春,张有平;基于新技术的油气藏测井综合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2期 |
|
|
|
|
|
1 |
周新桂,操成杰,袁嘉音,陈彪;油气盆地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
2 |
李春林,刘立,王丽;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山岩构造裂缝形成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
3 |
朱彤,梁恩宇;龙门山中段前缘鸭子河构造深层须家河组油气勘探[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4 |
叶泰然,黄勇,王信,王长城;川西坳陷中段丰谷构造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油气预测方法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5 |
周文,张哨楠,李良,苏付义;鄂尔多斯塔巴庙地区上古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6 |
杨维宁,王宏,匡建超,童孝华;基于自组织映射网络的模式分类器对储产层自动分类方法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7 |
蒋建平,康贤,邓礼正;储层物性参数展布的相控模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8 |
李耀华;川中金华油田大安寨段介壳灰岩储集空间演化与油气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S1期 |
9 |
郝以岭,成捷,周明顺;束鹿凹陷泥灰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05年05期 |
10 |
张莉,岳乐平,杨亚娟,陈福有,闫育英;二连盆地哈南油田伸展构造体系裂缝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1期 |
|
|
|
|
|
1 |
傅强,王家林,周祖翼;利用岩矿记忆信息恢复基岩潜山裂缝储层形成的机制[J];地质论评;1999年04期 |
2 |
赵文智,何登发;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3期 |
3 |
王红军,蔡迎春;流体包裹体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5期 |
4 |
王大锐,白玉雷,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油区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6期 |
5 |
张义杰,柳广弟;准噶尔盆地复合油气系统特征、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1期 |
6 |
李明诚;对油气运聚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再思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2期 |
7 |
汪泽成,赵文智,彭红雨;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2期 |
8 |
陈绍生,单家增,许坤;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裂缝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学特性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
9 |
张庆春,李一纯,米石云;大民屯凹陷二维盆地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03期 |
10 |
牟中海;计算地层古厚度的一种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