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驱动的大陆碰撞作用:综合齿状构造作用和地幔俯冲构造作用
【摘要】:利用一种模式可能综合两种端员模式种类(齿状作用和地幔俯冲作用)。这两种端员模式已经用于解释大陆碰撞期间地壳变形作用的模型,这种模式包括了来自侧翼的锯齿模式以及来自于下伏的俯冲层段的底部力作用。沿走向测定变形作用的宽度,可以指示主应力形成机制及受控的情况。如果地壳与下伏的地幔岩石圈吻合良好,可以由地幔俯冲作用控制,或者如果地壳和地幔岩石圈分离,则受控于锯齿状作用。重力对于地壳增厚作用的影响造成变形作用的宽度随着聚敛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以形成从地幔俯冲作用到锯齿作用的造山体系的主要控制因素;这种转换可以由变厚的地壳底部的扩散作用或者对流热作用而加强。印度—欧亚碰撞作用是一个实例,那里变形作用宽
【相似文献】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