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西海域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环境容量
【摘要】:基于笔者近年来海域的现场观测和有关:(1)磷各种形态的含量;(2)不同形态之间的迁移、转化和贮藏;(3)再生、矿化的动力学过程的实验室模拟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得出的结果表明半封闭厦门港湾水体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水环境容量,主要由悬浮颗粒物的吸附/解吸及生物碎屑的生物-化学分解过程所控制。提出了厦门港湾磷环境容量的模式。
|
|
|
|
1 |
陈于望;港湾沉积物释放有机物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93年01期 |
2 |
刘彬昌;黄骅近海及滩涂水域环境与赤潮形成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1993年Z1期 |
3 |
商少凌,洪华生;厦门西海域磷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96年01期 |
4 |
赵夕旦,祝陈坚,举鹏,史致丽;胶州湾东部磷的形态及分布[J];海洋科学;1997年06期 |
5 |
潘智韬,刘士忠;赤潮对浙江近海养殖业危害的初步调查[J];东海海洋;1990年01期 |
6 |
张朝贤,邹淑美;赤潮的监测和防治简介[J];海洋科学进展;1991年02期 |
7 |
陈水土;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无机氮与磷的关系[J];海洋通报;1993年05期 |
8 |
陈水土,阮五崎,郑瑞芝;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Ⅰ.水体中溶解态磷与颗粒态磷的含量、分布与转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1期 |
9 |
陈水土,阮五崎;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Ⅱ.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及在再悬浮过程中的转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6期 |
10 |
林荣根,吴景阳,马丽,宋秀贤;虾池水体的富营养化及防治对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6期 |
|
|
|
|
|
1 |
陈于望;厦门西港底质耗氧的测定[J];台湾海峡;1993年01期 |
2 |
陈慈美,包建军,吴瑜端;纳污海域营养物质形态、含量与浮游植物增殖竞争关系——Ⅱ微量营养要素Cu~(2+)、Mn~(2+)、Fe~(3+)的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1990年02期 |
3 |
张水浸,许昆灿,陈其焕,曾昭文;厦门西港区一次赤潮的观测[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
4 |
曾活水,林燕顺,姚瑞梅;厦门西海域赤潮成因与细菌量相关性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6期 |
5 |
陈松,林汝健,廖文卓,许爱玉,骆炳坤;污水与海水混合后海水颗粒物对磷的吸附-释放实验[J];台湾海峡;1991年01期 |
6 |
郭廷宗,许清辉,吴瑜端;厦门港常量组份的间隙水化学[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6期 |
7 |
康兴伦,李培泉,刘玉珊,夏达英,朱儒弟,边洪村;胶州湾自净能力的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1990年03期 |
8 |
贾振邦,赵智杰,吕殿录,辛会忠,刘春,李铁庆;柴河水库流域主要重金属平衡估算及水环境容量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6年02期 |
9 |
于志刚,张经,陈宁,张金良;黄海西部大气湿沉降(降水)中各元素沉降通量的初步研究[J];环境化学;2000年04期 |
10 |
张永良;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的发展[J];环境科学研究;1992年03期 |
|
|
|
|
|
1 |
刘敏,陆敏,许世远,侯立军;长江河口及其上海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2 |
纪灵,任荣珠,梁源高,李正;烟台近岸海域无机磷含量逐年上升的原因分析[J];海洋通报;1998年06期 |
3 |
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欧冬妮;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01年05期 |
4 |
郑爱榕,沈海维,李文权;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4期 |
5 |
韩沙沙,温琰茂;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4年02期 |
6 |
韦鹤平,黄晓琛,李敏;长江口泥沙对磷的缓冲作用研究[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7 |
郭良波;江文胜;李凤岐;王修林;;渤海COD与石油烃环境容量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8 |
余静;孙英兰;张越美;张燕;蔡惠文;;宁波-舟山海域入海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1期 |
9 |
陶平,丁永生,李柏弢,方堃,王春艳,邵秘华,公维民,朱鸣鹤;增加投放量对贝类养殖水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
10 |
计新丽,林小涛,许忠能,林燕棠;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
|
|
|
|
1 |
吴燕玉,张学询,陈涛,孔庆新,宋胜焕,王莲萍;论张士污水灌区的重金属环境容量[J];生态学报;1981年03期 |
2 |
吴俊,王振基;大连湾海域环境容量与环境标准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1986年03期 |
3 |
周万村;长江三峡库区土地环境容量亟待改善[J];山地学报;1988年02期 |
4 |
熊先哲,张学询,王裕顺,李培军,王连平,宋胜焕,任华;草甸棕壤汞环境容量研究[J];生态学报;1988年01期 |
5 |
高伟生;;淀山湖水源保护规划方案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6 |
匡国瑞;周德坚;;环境容量在养虾海湾中的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1988年02期 |
7 |
李博之;;城市环境规划初探——以南昌市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8 |
高伟生;;淀山湖水源保护规划方案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9 |
杨立铮,卫迦;长江三峡地区岩石净化能力的实验室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10 |
邱汉学;;青岛地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海洋湖沼通报;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