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2号高炉大矿批实验探索
【摘要】:通过优化高炉上部制度实践,采用大矿批分装操作,增加软熔带焦层厚度,改善透气性,稳定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炉况稳定性,提升高炉煤比。
|
|
|
|
1 |
彭照川;张德雷;李华;;张钢4号炉大矿批正分装实践[J];炼铁技术通讯;2007年09期 |
2 |
董征科;;大矿批在莱钢2~#1880m~3高炉上的应用[J];莱钢科技;2007年06期 |
3 |
宋文学,邹德三,袁辉民;张钢2号高炉应用综合布料技术实践[J];炼铁;1995年01期 |
4 |
袁勇,翁庆强;川威集团炼铁厂近年来的发展状况[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S1期 |
5 |
詹圣望;新炉料结构工业试验[J];烧结球团;2000年04期 |
6 |
何鸿福;南钢2号高炉操作浅析[J];炼铁;1996年01期 |
7 |
葛永业,吴响群,潘北生;苏钢1~#高炉生产走出低谷的改进操作效果分析[J];江苏冶金;1995年04期 |
8 |
黄明,周天武;马钢二铁一号高炉晚期生产实践[J];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9 |
李淑芳;济钢第二炼铁厂2003年上半年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创历史新高[J];山东冶金;2003年S1期 |
10 |
李林祥,刘昕,张卫东;苏钢4~#高炉炼铁技术的改进[J];江苏冶金;2004年02期 |
11 |
徐守厚;;对高炉炉芯的初步认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J];鞍钢技术;1982年02期 |
12 |
陈余珍;;我国和日本几种高炉碳材的质量[J];炭素技术;1984年03期 |
13 |
杨喜林,张敬民,张立新,鲁振喜;高炉微型计算机配料控制系统[J];冶金自动化;1985年05期 |
14 |
郭振江;220米~3高炉称量系统的设计[J];冶金设备;1986年03期 |
15 |
文光远;鞠永福;高小强;蒋光合;杨孝明;龚文渠;;重钢5号高炉烧结矿冶金性能的研究[J];四川冶金;1991年01期 |
16 |
朱运星;杭钢2号高炉高风速大矿批实践[J];炼铁;1992年01期 |
17 |
于晓东;小高炉冶炼强度最佳值的探讨[J];炼铁;1993年01期 |
18 |
周学华;;龙岩钢铁厂6号高炉建成投产[J];炼铁技术通讯;1994年06期 |
19 |
张力,刘新;高炉大喷煤焦炭质量的综合评价[J];冶金能源;1995年04期 |
20 |
高小强,郑忠,刘玉全;高炉炉况的动态辨识[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