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部地表反射率的合成分析
【摘要】:利用中(国)日(本)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合作试验(GAME/Tibet)设立于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和改则两地自动气象站(AW S)1997~1998年观测的大气、辐射和土壤等资料,计算了两地的逐时地表反射率,并进行了日平均、月平均和日合成分析,据此讨论了青藏高原西部地表反射率的若干变化特征,并在计算了对反射率影响最大的因子——太阳高度角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西部地表反射率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半年,由于降水使土壤湿度增大,植被生长、地表反射率值较低;冬半年,受土壤湿度减小、雪盖覆盖影响,地表反射率值较高,12月平均值可达0.5以上。而地表反射率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清晨、黄昏地表反射率高,中午地表反射率低,大致呈U形曲线,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相反。该工作有助于深入了解高原地区地表反射率的平均状况及其变化特征。
|
|
|
|
1 |
王开存,刘晶淼,周秀骥,王普才;利用MODIS卫星资料反演中国地区晴空地表短波反照率及其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4年06期 |
2 |
卞林根,陆龙骅,逯昌贵,陈彦杰,高志球,刘辉志,张宏升,陈家宜;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J];大气科学;2001年05期 |
3 |
张一平,刘玉洪,窦军霞,何云玲,郭萍,葛在伟;岷江上游雨季南北坡小气候特征比较[J];山地学报;2002年06期 |
|
|
|
|
|
1 |
吴锡浩;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89年02期 |
2 |
季中淳;中国冰缘区湿地及其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
3 |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武晓春,周春景,严富华,朱大岗;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
4 |
邵孟明,姚建初,陈兴汉;西藏那曲地区兽类调查[J];动物学杂志;1991年06期 |
5 |
赵延治
,程宏
,王贵勇
,邹学勇;高寒地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初步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拉孜县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6 |
洪志刚;戴尔阜;林宗坚;储美华;;青藏高原水系特征遥感影像解译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1期 |
7 |
闫昊明;钟敏;朱耀仲;;科学计算程序库WHIGG F90 LIB及其地学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1期 |
8 |
孙和平,罗少聪;中国及其邻区地表气象数据预处理和网格化数值结果分析[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3期 |
9 |
赵东升;李双成;吴绍洪;;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
10 |
王秀红;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
|
|
|
|
|
1 |
杨勤业,沈康达;滇西北横断山地区的垂直自然带[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
2 |
翁笃鸣,孙治安;我国山地气温直减率的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84年02期 |
3 |
徐兴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月平均反照率的卫星遥感研究[J];大气科学;2002年03期 |
4 |
王开存,周秀骥,刘晶淼;复杂地形对计算地表太阳短波辐射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4期 |
5 |
徐兴奎,林朝晖;青藏高原地表月平均反照率的遥感反演[J];高原气象;2002年03期 |
6 |
陆龙骅,戴加洗;唐古拉地区的总辐射和净辐射[J];科学通报;1979年09期 |
7 |
徐兴奎,刘素红;中国地表月平均反照率的遥感反演[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8 |
黄大华
,傅绍铭;高黎贡山地气温的分布特征[J];气象;1985年11期 |
9 |
马友鑫,张克映,张一平;哀牢山北段光资源特征初步分析[J];山地学报;1992年03期 |
10 |
陆龙骅,周国贤,张正秋;1992年夏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J];太阳能学报;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