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干流梯级运行后底栖动物的演替
【摘要】:2009年7月、11月对红水河6座已建梯级河段底栖动物进行了2次调查。通过对照各梯级成库前后资料,分析评价底栖动物的演替特点。结果表明:6座梯级建成后,开发河段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由急流型向静水、缓流型转化,大部分水域种类数量下降,原流水型软体动物分布范围大幅萎缩;底栖动物密度整体较成库前增加,其中上、中游梯级河段底栖动物密度增加相对明显;由于各梯级水库特征差异,大型软体动物区域分布不均衡,导致各河段底栖动物生物量较蓄水前增减不一,变幅较大。影响红水河流域梯级底栖动物演替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水体流速、底质状况、营养负荷、水位等,其中水体流速不仅对底栖动物种群结构演替直接产生影响,对库区泥沙淤积、营养盐滞留也有一定的制约,是红水河干流梯级底栖动物演替的主导因子。
|
|
|
|
1 |
邵美玲;韩新芹;谢志才;贾兴焕;刘瑞秋;蔡庆华;;香溪河流域梯级水库底栖动物群落比较[J];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
2 |
宋书巧,张建勇;红水河流域环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3 |
姚建华,李俊;红水河流域资源开发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2年02期 |
4 |
梅亚东;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的有后效性动态规划模型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
5 |
陈其羽,梁彦龄,吴天惠;武汉东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80年01期 |
6 |
杨小荟,黄乃安;梯级水库诱发地震的初步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7 |
林双淡,张水浸,蔡尔西,江锦祥,吴启泉,徐惠州;杭州湾北岸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2期 |
8 |
周长军;红水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古老.多姿.璀灿[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0年09期 |
9 |
区舵样;梯级水库加固设计中的洪水组合计算[J];江西水利科技;2002年04期 |
10 |
张水浸,林双淡,江锦祥,吴启泉,郑凤武,蔡尔西,徐惠州,刘泉顺,李荣冠,何明海;杭州湾北岸潮间带生态研究Ⅱ.软相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J];生态学报;1986年03期 |
11 |
吴启泉,蔡尔西,何明海,江锦祥,林双淡,徐惠州,刘泉顺;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Ⅰ.厦门港底栖动物群落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3期 |
12 |
班荣球;红水河流域降水特征与夏季风活动的关系[J];广西气象;1992年03期 |
13 |
吴尚柏;李东旭;李松;;梯级水库常规调度算法及实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4期 |
14 |
谢翠娴;;利用底栖动物监测严家湖农药污染[J];水生生物学报;1985年01期 |
15 |
俞大维;虞左明;;杭州西湖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1年01期 |
16 |
钟建伟;杨俊杰;;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7 |
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01期 |
18 |
刘茂奇;于洪贤;;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生物学评价[J];水产学杂志;2009年02期 |
19 |
李伯兴;;关于开发红水河生态旅游资源的思考[J];管理学刊;2011年04期 |
20 |
潘保柱;王海军;梁小民;王宗兴;舒凤月;王洪铸;;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J];湖泊科学;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