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遗址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出土的石核及其剥片技术
【摘要】: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中石核的形态和技术分析显示,至少存在三种剥片技术。一是简单锤击剥片,以简单石核、多台面石核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以漏斗型石核、盘状石核、交互打击石核和扁脸石为代表;三为细石器技术,以细石核为代表。在锤击剥片过程中,至少有三种剥片方式存在于二道沟地点的石核上,即单向打片、交互打片和多向打片。
|
|
|
|
1 |
徐淑彬;赵敬民;黄新忠;;山东郯城望海楼发现旧石器地点[J];考古;1989年11期 |
2 |
向安强;;湖南澧县彭山东麓旧石器地点调查报告[J];江汉考古;1992年01期 |
3 |
;消息与动态[J];人类学学报;1990年01期 |
4 |
徐淑彬,何传坤;山东半岛旧石器晚期材料综合考察[J];江汉考古;1994年03期 |
5 |
逄振镐;山东旧石器文化概论[J];华夏考古;1994年04期 |
6 |
房迎三;江苏南部旧石器调查报告[J];东南文化;2002年01期 |
7 |
李超荣;丹江水库区发现的旧石器[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01期 |
8 |
陈全家;四川汉源狮子山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91年01期 |
9 |
陈淳;谈旧石器打制实验[J];人类学学报;1993年04期 |
10 |
王社江,胡松梅;丹江上游腰市盆地的旧石器[J];考古与文物;2000年04期 |
11 |
张森水,高星,徐新民;浙江旧石器调查报告[J];人类学学报;2003年02期 |
12 |
张森水,梁久淮,方孝廉;洛阳首次发现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2年02期 |
13 |
李超荣,徐长青;江西安义潦河发现的旧石器及其意义[J];人类学学报;1991年01期 |
14 |
谢光茂;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早期砾石石器[J];东南文化;1997年02期 |
15 |
刘玉林,黄慰文,林一璞;甘肃泾川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4年01期 |
16 |
王向前;山西新绛西马村发现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4年01期 |
17 |
尤玉柱,徐晓风,员晓枫,徐淑彬,杨深富,胡膺;山东日照沿海发现的旧石器及其意义[J];人类学学报;1989年02期 |
18 |
霍巍;阿里夏达错湖滨旧石器的发现[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4年06期 |
19 |
曹柯平;试论江西旧石器文化的性质与源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
20 |
李琪;中亚史前文化的开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J];西北史地;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