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与天气预报
【摘要】:正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精确地、大量地、高速地分析计算提供了条件,扩大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视域,开辟了人类进入宇宙太空的新纪元;另一方面,各种仿生结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相继出现,使机器更多地代替了人们繁重的、危险的、多种多样的劳
|
|
|
|
1 |
金龙;李菁;金健;秦伟良;;模糊神经网络的天气预报应用[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2年 |
|
|
|
|
|
1 |
卞林根,王金星,林学椿,陆龙骅;南极半岛近百年气温的年代际振荡[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
2 |
林振山,李湘如,侯赣生;一维随机气候模式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3 |
毛德华,王立辉;湖南城市洪涝易损性诊断与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
4 |
王国利,陈守煜,李成林;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碧流河水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5 |
刘燕华,李钜章,赵跃龙;中国近期自然灾害程度的区域特征[J];地理研究;1995年03期 |
6 |
徐祥德,张胜军,陈联寿,魏凤英;台风涡旋螺旋波及其波列传播动力学特征:诊断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
7 |
张家诚,赵溱,许协江;统计预报中的组合因子方法[J];大气科学;1978年01期 |
8 |
林学椿;统计天气预报中相关系数的不稳定性问题[J];大气科学;1978年01期 |
9 |
曹鸿兴;最小方差准则的判别分析[J];大气科学;1978年02期 |
10 |
李麦村
,姚棣荣;近年来统计预报和统计动力预报的发展[J];大气科学;1979年04期 |
|
|
|
|
|
1 |
王阜;震中烈度与震级关系的模糊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3期 |
2 |
涂松柏,李才媛;灰色动力模型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1990年02期 |
3 |
丁裕国,梁建茵,刘吉峰;EOF/PCA诊断气象变量场问题的新探讨[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4 |
陈植华;地下水观测网的若干问题与基于信息熵的研究方法[J];地学前缘;2001年01期 |
5 |
陈植华,丁国平,胡成;用于水资源系统观测网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的技术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4期 |
6 |
陈荣华,冯德益;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研究;1985年05期 |
7 |
张万诚,解明恩;奇异值分解方法对降水的预测试验[J];高原气象;2002年01期 |
8 |
曹成付,王上飞,汤汇道;FKCN优化的RBF网络在降水量预测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9 |
庄世坚;用模糊聚类法区划底泥污染[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4年09期 |
10 |
张勇传
,邴凤山
,熊斯毅;模糊集理论与水库优化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