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急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摘要】:低空急流与强降水事件、空气污染、风能利用、航空安全、沙尘暴、森林火灾及其他诸多天气、气候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自发现之日起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外气象学家围绕着低空急流事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综合回顾,重点对低空急流的分类和定义、分布状况及结构特征,低空急流形成演变机制,低空急流与降水及其他领域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中外针对低空急流事件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指出了中国现有研究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如低空急流选取标准宽松、观测数据缺乏且质量控制不完善、低空急流自身特征与形成演变机制研究数量和深度有限、交叉领域研究工作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
|
1 |
黄安丽
,高坤;对流层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的动力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82年03期 |
2 |
陈玉春,钱正安;夏季青藏高原地形对其东侧低空急流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1993年03期 |
3 |
王强;朱平;王邦中;蒋瑞宾;;黑河地区夜间低空急流和冷泄流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1995年03期 |
4 |
陈静,李川,谌贵珣;低空急流在四川“9.18”大暴雨中的触发作用[J];气象;2002年08期 |
5 |
刘志刚;胡好莉;;2005年7月16日讷河暴雨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8年02期 |
6 |
张柽柽;胡明宝;邓少格;程婷;;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暴雨与低空急流关系的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年01期 |
7 |
杨义碧;;日本近年来关于梅雨结构和机制的研究[J];气象科技;1974年07期 |
8 |
L.W.尤西林尼;D.R.约翰森;高良成;;对流层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强对流风暴发展的关系[J];气象科技;1980年S4期 |
9 |
孙淑清;东亚大尺度低空急流的背景流场与东半球的越赤道气流[J];气象学报;1986年01期 |
10 |
黎清才;一次天气尺度低空湿急流的分析[J];山东气象;1987年01期 |
11 |
斯公望;东亚梅雨锋暴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2期 |
12 |
马林;;高原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一)[J];青海气象;1995年01期 |
13 |
罗喜平;贵州省1995-05-02暴雨的成因分析[J];贵州气象;1996年02期 |
14 |
汤绪,俞亚勋,李耀辉,张存杰;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与低空急流[J];高原气象;2004年06期 |
15 |
李菁,黄明策,姚才,卢伟萍;引起广西西风系统特大暴雨的低空急流分析[J];广西气象;2005年01期 |
16 |
李建辉;登陆台风周围的低空急流[J];气象;1980年08期 |
17 |
施其仁
,张云鸾;夏季低空急流形成与温湿场关系的初步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
18 |
任广成;我国南方初春一次强阴雨过程的分析[J];广西气象;1985年01期 |
19 |
何建中;边界层低空急流超地转特征的数值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20 |
巴哈尔古丽;;新疆偏东地区夏季一次大降水过程分析[J];新疆气象;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