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

苗秋菊  徐祥德  张胜军  
【摘要】:文中采用“箱体”模型边界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描述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收支总体效应 ,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箱体”模型整层水汽输送收支总量呈显著相关 ;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构成周边水汽输送特殊流型结构 ,大地形动力强迫导致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在高原南侧与东侧存在经向或纬向不同分量的水汽流型 ,且它们分别对长江流域梅雨带“箱体”模型水汽收支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高原南侧经向水汽输送与高原东侧纬向水汽输送分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特征 ,此研究揭示了长江流域洪涝过程上游高原周边关键区水汽输送不同分量间的“转换”特征 ,且此类水汽输送流型对夏季长江全流域各区域降水具有不同程度影响。上述高原周边水汽输送经向 纬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永年,刘蕙兰,马开玉;我国东部夏季的水汽输送和水汽含量[J];气象科学;1982年Z1期
2 刘国伟;;中国上空水汽输送的研究正进行中[J];水文;1982年S1期
3 王德瀚;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夏季水汽输送[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4 刘国纬;周仪;;中国大陆上空水汽输送的研究[J];水文;1983年02期
5 唐东升,何金海,王坚红;低纬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和行星尺度湿急流结构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85年03期
6 黄运丰,廖彩荣,蒋伯仁;“83.6”桂北连续大暴雨的水汽输送及对流层中低层低涡维持发展的分析[J];广西气象;1985年03期
7 刘国纬,周仪;中国大陆上空的水汽输送[J];水利学报;1985年11期
8 张有芷;长江流域大气水汽输送[J];地理学报;1986年03期
9 何金海,于新文;1979年夏季我国东部各纬带水汽输送周期振荡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1期
10 曲延禄,张程道;大气中水汽输送的气候学计算、分析方法的一个注释[J];气象学报;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祥德;陶诗言;王继志;周丽;王秀荣;;青藏高原-季风“大三角”影响域水汽输送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敏;;2003年梅雨时期淮河流域水汽输送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康志明;;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大暴雨的水汽输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徐祥德;陈联寿;苗秋菊;王秀荣;;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模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柳艳菊;丁一汇;;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苗秋菊;徐祥德;柏晶瑜;施小英;;中国西南地区异常多雨中心水汽输送结构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覃军;王盘兴;;南极涛动对中国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影响[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周连童;黄荣辉;;关于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苏平;龚佃利;;山东降水水汽输送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何金海;周长艳;李薇;陈隆勋;;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利平;华北地区陆气水循环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陈艳;东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演变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赵瑞霞;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水分收支与水分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胡国权;淮河试验时期的能量与水份循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5 乔云亭;亚澳季风系统水汽收支的气候特征及其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年代际变化[D];中山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红;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2 于润玲;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3 王庆;山东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周毅;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周长艳;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张玉娟;西北地区大气水分特征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刘晓东;水汽输送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变化影响的诊断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梁萍;中国部分区域夏季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及大尺度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杨晓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的诊断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隋伟辉;末次盛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磊 张雅;我国冰雪圈岩石圈研究有新发现[N];经济日报;2002年
2 丁一汇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季风区温度和降水分布的年代际变率[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刘英楠;青藏高原积雪影响我国降水分布[N];科学时报;2004年
4 崔毅;藏水北调:21世纪最大科幻?[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GPS/MET的应用(下)[N];中国气象报;2006年
6 姜永育 高文良;九寨黄龙水资源减少之谜揭开[N];中国气象报;2006年
7 记者  宋海蛟;捉摸不定的“铜”[N];金融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游雪晴;今夏北京的降雨量算不算大?[N];科技日报;2006年
9 王进东;科学家查明黄河长江源区水汽输送特征[N];科学时报;2006年
10 记者 王学健;九寨黄龙水资源减少之谜破解[N];科学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