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数值预报及上级指导产品的本地气温MOS预报方法

罗菊英  周建山  闫永财  
【摘要】:利用恩施基准站2008—2011年地面实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上级台站指导产品,采用M(数值模式预报)、E(天气学经验)、D(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简称MED),从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大气稳定度、温度平流、水汽条件等设计具有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或根据需要进行因子的组合叠加利用,并将指导产品直接作为预报因子。利用常规统计预报方法(逐步回归),将高、低温实况作为预报对象来建立地方气温预报模式。结果表明:将天空状况进行分型后建立地方气温MOS预报模型,并对应高低温一般出现时间段来选取数值预报产品因子进行预报,对本地气温预报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模型建立过程中,综合采用了MED相结合的方法,并应用了数值预报再加工因子,考虑了天气系统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增强了数值预报的解释应用能力;参考客观数值模式产品、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产品相结合的综合MOS预报方法,建立地方气温MOS预报是提高本地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有效尝试。检验结果也表明,本地气温MOS预报效果较好,明显高于指导预报,已较好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英华;沈阳中心气象台研制成有限区域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J];辽宁气象;1996年04期
2 蔡亲波,陈景耀;数值预报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预报能力的检验[J];气象;1997年02期
3 顾建峰,殷鹤宝,徐一鸣,蒋贤安,梁旭东;MM5在上海区域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中的改进和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2期
4 马春香;赵淑敏;;几种大气污染扩散模式的应用比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5 顾震潮;天气数值预报中过去资料的使用问题[J];气象学报;1958年03期
6 丁士晟;;使用日本气象传真图的我见[J];气象科技;1981年02期
7 董立清;1991年江淮暴雨的定量预报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8 ;“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阶段验收和后续滚动可行性论证[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01期
9 ;一个数值预报业余学习研究小组[J];气象科技;1978年03期
10 井喜;;雨量预告场及其变化和大降水落区相关对比分析[J];陕西气象;1992年03期
11 钱正安,陈玉春,李素华,吕世华,顾弘道,李兰萍,宋洁;复杂地形条件下嵌套细网格模式35例数值预报的总结[J];高原气象;1994年02期
12 茅卫平,马华平,郭卫东,李振军;有限区域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简介[J];气象;1995年04期
13 黄光伦,唐剑泉;ECMWF数值预报针对一个网格点的效果检验[J];四川气象;2004年02期
14 曹开文;王桂臣;张红华;;连云港市一次暴雨过程的预报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5期
15 祝启桓;;试论我国天气学发展的前途[J];浙江气象;1987年03期
16 屠伟铭;近十年来国家气象中心业务客观分析技术介绍[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4期
17 郭肖容,陈德辉;加拿大数值天气预报考察报告[J];气象科技;1995年03期
18 高慧君;日本24小时降水数值预报效果的检验[J];山东气象;1996年03期
19 杨燕,纪立人;数字滤波方法在月尺度数值预报中的应用Ⅰ.初始场滤波的作用[J];大气科学;1997年04期
20 张国语;用MOS法制作春季短期降水预报方程[J];新疆气象;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数值预报对一次暴雨过程预报能力的检验对比[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徐虹;沈伟;李强;代婷婷;黄德刚;;7.9川南地区暴雨分析及T639数值预报检验[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沈铁元;廖移山;李俊;陈波;崔春光;;短期数值预报降雨的不确定性定量研究初探[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4 石莹;邰庆国;吴君;裴洪芹;;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数值预报结果影响的初步检验[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方素青;蒋有勇;;一次大旱情况下首场暴雨预报成功的经验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曹志国;刘祥;曹京;;利用释用数值预报产品制作机场雷暴预报[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刘建军;陈晓光;丁建军;胡文东;郭立新;;宁夏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徐娟;高坤;陆秀娟;;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降水预报的评估[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马秀玲;彭九慧;杨庆红;王丰霞;;人影作业对常规气象业务影响的几点思考[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昆;王东勇;陆大春;朱红芳;;2003年梅雨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惠卿;不同导风系统的云迹风资料及其在台风预报中同化应用的对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马旭林;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ETKF)理论的适应性观测研究与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梁旭东;模式约束三维变分资料同化技术及其在台风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4 朱立娟;GRAPES短临预报的云初始场形成与雷达VAD质控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郑志海;基于可预报分量的6-15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达朝究;一个可能提高GRAPES模式业务预报能力的方案[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启光;数值模式延伸期可预报分量提取及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韩珏靖;THORPEX下集合预报和AMDAR观测的误差特征分析与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薛海乐;使用过去资料改进GRAPES全球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杨舒楠;江淮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林宏;风电场风速数值预报的修订方法探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管琴;山西省高速公路大雾数值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林健玲;逐日降水的数值预报产品人工神经网络释用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王秋云;沪宁高速公路高、低温胁迫的模拟试验和数值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胡文东;利用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红外资料进行宁夏强降水数值预报试验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张利云;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误差项的最优控制问题[D];兰州大学;2013年
7 杨澄;GMS-5卫星云图在中尺度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8 曹晓冲;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温湿资料三维变分同化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熊应祥;气温预报的分析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晓丽;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温度资料偏差订正及同化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教司 气科院;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N];中国气象报;2001年
2 记者 李晔 通讯员 王德英;数值预报技术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陈磊 黄幸媛;三年风和雨 创新苦与乐[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记者 林琳 蒙嘉川;数值预报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基础[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记者 郭起豪;中国气象局组建数值预报中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记者 李晔;数值预报创新取得新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2年
7 通讯员 韩同欣 沈瑜;信息中心和气象中心研讨数值预报发展及平台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丁继武通讯员 黄幸媛 陈贤;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及短期气象集合预测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记者 丁继武;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2年
10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气象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