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我国作物冷害研究的进展

王书裕  
【摘要】: <正> 一、概况在作物生育期里,因为温度低(0℃至20℃)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并引起减产的自然灾害,称为冷害。我国南北方都有冷害发生,而尤以北方为严重,近年的几个严重冷害年,东北地区粮食和大豆的减产幅度高达百亿斤以上,其中减产最严重的是水稻、高粱,其次为玉米、大豆、谷子,并且因降低种子质量影响第二年的生产。所以,作物冷害是影响地域广、减产幅度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冷害的研究开始较晚。竺可桢于1964年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了冷害影响的存在。同年,冯绍印、朴昌一对吉林省延边地区水稻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中,提出了冷害的概念及歉收年水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文;水稻低温冷害及其防御措施[J];新农业;1980年13期
2 黄普华 ,邵忠文 ,卓丽环;东北地区主要乔灌木树种汉英拉名称(一)[J];林业科技;1980年03期
3 黄普华 ,邵忠文 ,卓丽环;东北地区主要乔灌木树种汉英拉名称(二)[J];林业科技;1980年04期
4 唐佩凯;黄波罗“摘芽育干”试验初获成效[J];林业实用技术;1980年10期
5 潘铁夫;冯绍印;郑秀梅;何志;;东北地区高梁低温冷害及其防御[J];吉林农业科学;1980年04期
6 张世苹;;东北地区食用高粱品种部分主要性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1980年06期
7 黄治平;;成都平原水稻的冷害和防御途径[J];今日种业;1980年02期
8 祖世亨;;寒地水稻冷害指标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9 刘正简;赵学春;;我国东北地区甜菜花叶病毒病害的研究[J];中国甜菜糖业;1980年04期
10 田中稔;;中国寒冷地区稻作技术的改革[J];宁夏农林科技;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元煦;赵青民;;东北地区能源集团项目的系统研究[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2 董宝忠;;东北地区地壳厚度及深部构造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江力;黄宝春;;宁夏、甘肃及东北地区史期地磁场的考古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傅维洲;;东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及应力场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卢造勋;;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地震关系研究的进展[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孙少封;袁伟东;;孙中山关注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7 朱玉湘;刘培平;;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A];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1年
8 李保国;於庆利;马殿仁;侯卫国;刘森严;;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重力资料的处理及其效果分析[A];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9 刘桂丰;杨传平;;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荆丹清;滕卫平;;东北地区汉族Graves病病人TAP基因多态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德君;东北地区姬蜂科(Ichneumonidae)分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2 马凤林;中国东北地区跳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鑫;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衣保中;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10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雨艳;东北地区绿色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石蕾;东北地区外贸竞争力现状与提升途径问题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媛丽;东北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4 赵东升;东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地理界线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广顺;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玉光;论东北地区的山神信仰[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彭晶;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对中朝贡道及朝贡使节的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欣霏;晚清东北地区的商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春丽;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邢飞;东北地区蝗虫多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吉祥 本报记者 张锋;人防,适应“两场”的跨越发展[N];解放军报;2000年
2 ;防吃“虫子”改改“食俗”[N];健康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刘燕;用精品战略营造“商业空间”[N];辽宁日报;2000年
4 记者 朱勤;沈阳崛起“市场群”[N];辽宁日报;2000年
5 郑岚;创出东北地区同型号机组最佳效益[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6 记者 王立彬;全国部分旱区旱情缓解[N];人民日报;2000年
7 记者 范存强;中国石油借船下海[N];中国石油报;2000年
8 记者 张艳蕊;东北地区成为医药流通业必争之地[N];中国企业报;2001年
9 中谷集团东北粮油有限公司 郑春风 屈立原;东北玉米主产区考察报告[N];粮油市场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坤;交流经验 促进创新[N];人民政协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