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对聚-β-羟基丁酸酯(PHB)积累能力的影响
【摘要】:为了实现活性污泥资源化,用序批式反应器分析典型周期内聚-β-羟基丁酸酯(PHB)含量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浓度的相关性。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对系统中的活性污泥种群结构进行鉴定,并在好氧曝气条件下通过投加高浓度碳源,比较不同PHB含量的活性污泥再次积累PHB的能力。结果表明:COD去除、PHB积累、TP浓度变化符合序批式反应器系统积累PHB的典型模型;转化为PHB的COD比降解的COD多出含碳量1.32mmol/L,存在固定CO2的现象;光合细菌红杆菌属是该系统中的优势种群;PHB含量较低、较高的微生物将COD转化为PHB的效率分别为46.54%和29.04%。
|
|
|
|
1 |
李军,孙治荣,王宝贞;淹没式生物膜法除磷微生物特性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2 |
罗固源,张瑞雪,王丹云,季铁军;SUFR系统进水COD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3 |
陈国梅;;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城市污泥中的总磷[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2期 |
4 |
曹海艳;孙云丽;刘必成;张雁秋;;废水生物除磷技术综述[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05期 |
5 |
周岳溪,钱易,顾夏声;废水生物除磷机理研究——Ⅰ.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微生物内聚磷酸盐含量变化特点[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
6 |
豆俊峰,罗固源,刘翔;生物除磷过程厌氧释磷的代谢机理及其动力学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9期 |
7 |
任世英,肖天;聚磷菌体内多聚物的染色方法[J];海洋科学;2005年01期 |
8 |
付春平,钟成华,邓春光;废水的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的设想[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2期 |
9 |
邓嫔;刘威;李小明;杨麒;张少强;管慧玲;;pH、ORP监控在亚硝酸型生物脱氮过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3期 |
10 |
袁林江,彭党聪,王志盈;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2期 |
|
|
|
|
|
1 |
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曾薇,隋铭皓;以DO、ORP、pH控制SBR法的脱氮过程[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4期 |
2 |
陈怡,卢建国;曝气生物流化床处理高浓氨氮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4期 |
3 |
俞吉安,李堃宝,张承康,俞佩金,杨宝康,朱章玉;应用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新技术——PSB法处理家畜排泄物的研究[J];环境科学;1987年03期 |
4 |
史家樑,徐亚同,孙珍娣;光合细菌接触氧化工艺的研究[J];环境科学;1989年02期 |
5 |
吴国庆,杜恒利,张琳,牛志卿;光合细菌对染料废水脱色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1989年05期 |
6 |
牛志卿,吴国庆,张琳,郝强;固定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4年05期 |
7 |
刘双江,杨惠芳,周培瑾,孙燕,岑运华;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产氢研究[J];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
8 |
程树培,崔益斌,王玉水,葛岚,邓良伟;光合细菌与酵母跨界融合(杂合)子发酵味精废水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
9 |
程树培,邓良伟,崔益斌;光合细菌与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子连续发酵豆制品废水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3期 |
10 |
席淑琪,陈敏;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制革废水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