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分析地震前兆
【摘要】:地震孕育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存在某些联系,但这些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并不一定只来源于地震孕育,正确分析尤为重要。
|
|
|
|
1 |
徐岩冰;王焕玉;王辉;孟祥承;马宇倩;卢红;张吉龙;石峰;王平;李新乔;赵小芸;;位置灵敏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系统的研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2 |
杨明德;;兴海7.0级地震前兆[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3 |
张肇诚;;两类地震前兆[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
4 |
杨军;田韬;卢永;;用于地震前兆探测的岩石声发射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5 |
陈绍绪;;地震前兆形变场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6 |
杨玉荣;;流体地震前兆灵敏性分析[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7 |
张永仙;张国民;石耀霖;;地温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8 |
周硕愚;张荣富;;地震前兆普适特性的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9 |
谭承业;;地震前兆的关联空间及地震灰色模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
10 |
郑熙铭;;地震前兆场的演化过程与地震预报[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