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中度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液学恢复的类型
【摘要】:正 患严重或轻度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再障”)患者的预后,可以借助首次血液学检查的结果,予以判断,而患中度再障的患者则很准预断。后者的预后被认为是取决于其病程中出现的血液学恢复情况。我们复习了48例患中度再障患者的临床经过并分析了其血液学恢复的类型。他们的血液学恢复的类型可分为下列四组:1.完全恢复;2.部分恢复;3.暂时恢复;4.无恢复。恢复标准如下:1血红蛋白水平增高3克%以上并至少持续三个月在8克%以上;(2)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初次检查增高
|
|
|
|
1 |
戴传德;戴梅美;;6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预后分析[J];现代医学;1980年04期 |
2 |
朱芸,史敏,郝冀洪,王崇,李贵雪;ALL前期过渡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J];医学综述;1997年10期 |
3 |
里黎;;再生障碍性贫血45例远期疗效随访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974年01期 |
4 |
魏晓军;;长期缓解的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点状造血[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1年06期 |
5 |
樊延襄;三胶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J];新医学;1979年04期 |
6 |
庄家荣;;中草药“二蒙三树汤”冶疗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1977年04期 |
7 |
李光;;贫血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J];天津医药;1980年11期 |
8 |
张兆璘;林喜华;任家智;李时朴;谢江太;;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1981年05期 |
9 |
张致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复合物[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1年06期 |
10 |
邓有安;颜维仁;杨才明;李荣珍;郭德芝;何世举;陈崇远;袁光桂;;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81年12期 |
11 |
刘澜;;保泰松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Z1期 |
12 |
刘澜;;保泰松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Z2期 |
13 |
孙志新;;脑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1987年02期 |
14 |
赵弘;姜慧芝;;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妊娠9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1988年11期 |
15 |
洪文德;提高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J];新医学;1990年11期 |
16 |
徐锦华,张永平,刘新远;儿童急性白血病与再障的计量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0年04期 |
17 |
梁冰;查冠林;;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与临床治疗的关系(附35例临床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0年03期 |
18 |
李学敏;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细胞介素低下有关[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05期 |
19 |
刘征;;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1991年04期 |
20 |
许武楚,黄少明,刘献棠,古梅昌,黄锐尚;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附44例报告)[J];广东医学;199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