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目的 :了解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得出相关结论。结果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组织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因子等方面研究失神经肌肉萎缩的病理机制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方法、物理疗法、药物及基因等方面。结论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 ,未来研究将更深入和广泛。
|
|
|
|
1 |
乔跃兵,陈志宏,杜金凯,齐聪儒;旋髂深动脉及其临近结构的观测[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2 |
傅跃先,向代理,邱琳,田晓菲;儿童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原因及处理[J];重庆医学;2003年05期 |
3 |
李金洪;张奎;黄显凯;蒋祖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15例[J];重庆医学;2006年14期 |
4 |
董海,陈晓东,周之德;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
5 |
李泽龙,丁自海;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
6 |
肖目张;黄晓元;杨兴华;龙剑虹;;应用内踝上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2008年01期 |
7 |
杜永军;伍景红;左中男;李庆生;杜学亮;冯祥生;沈锐;;改良小腿内侧筋膜瓣的临床应用(附28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2期 |
8 |
杜本军;柳大烈;苏冰;梁莉;刘玉生;郑键生;;选择性神经离断咬肌神经动物模型的建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
9 |
王爱国,其木格,李昶;带神经肌束分点植入对大鼠失神经肌肉的影响——超微结构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4期 |
10 |
刘伟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J];临床医学;2011年02期 |
|
|
|
|
|
1 |
董海,陈晓东,周之德;失神经肌肉的组织、细胞学改变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
2 |
张贤;郑宏良;陈世彩;;长期失神经支配人的环杓后肌形态观察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
3 |
廖进民;谢华;刘超濂;吕端远;;国人咬肌和咬肌神经的应用解剖学[J];广东解剖学通报;1991年02期 |
4 |
王启明,薛黔,杨胜波,李季蓉,羊惠君;家兔腓肠肌亚部神经切断对其肌内神经、运动终板和肌梭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04年03期 |
5 |
徐建广,顾玉东,李继峰;被动活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01期 |
6 |
张艳,熊希凯;骨骼肌运动终板和神经纤维的酶组织化学及镀银双重显示[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8年03期 |
7 |
姜浩;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年01期 |
8 |
李永平;梁炳生;;MyoD肌形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年01期 |
9 |
倪国新;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年02期 |
10 |
蒋封运,郑长泰,廖天安;口内进路微钛板治疗下颌骨骨折[J];海南医学;2000年02期 |
|
|
|
|
|
1 |
王瑜;李兵;肖传国;;大鼠脊神经损伤后所支配骨骼肌及其运动终板的退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10期 |
2 |
徐雷,顾玉东,徐建光,贾林芝,张志鸿;人体失神经萎缩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
3 |
李元耿,张卫国;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5年10期 |
4 |
彭建平;何继业;王栋梁;陈晓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诱导后移植对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5期 |
5 |
张菊香;张鹏;陈晓萍;;TGF-β/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通路对骨骼肌作用的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年03期 |
6 |
孟丽娜,李健东,李学佩;药物防治失神经面肌萎缩的实验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8期 |
7 |
任卫华;;局部深低温冷冻对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电生理对比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8期 |
8 |
董海,陈晓东,周之德;失神经肌肉的组织、细胞学改变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
9 |
胡韶楠,顾玉东,徐建光,施达仁,陆洪珍;臂丛神经损伤后不同部位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后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
10 |
段红杰;柴家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抗骨骼肌萎缩研究进展[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