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离子注渗技术原位合成纳米级碳化钨颗粒
【摘要】:采用高能离子注渗技术,首先在低碳钢表层注入W,然后再用渗碳的方法原位合成纳米级碳化钨(WC),其注渗层厚度达到1.0,mm.低碳钢表层的显微硬度得到显著提高,从表层到心部硬度逐渐降低,呈梯度分布.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证明了WC的存在.WC颗粒呈针状、板条状和块状弥散分布在低碳钢基体表层中,其尺寸在30~200,nm之间.细小的WC颗粒与基体结合良好,有效地阻止了位错的运动和微裂纹的扩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低碳钢基体的硬度.
|
|
|
|
1 |
刘俊友;许振兴;许振华;孙晶;赵天林;赵钢;;采用离子注渗技术原位合成纳米级碳化钨颗粒[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8年03期 |
2 |
MCHARGUE;汪日志;;离子注入对金属组织结构的影响[J];国外金属热处理;1988年05期 |
3 |
;第14届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和沉积国际会议将在上海召开[J];中国表面工程;2017年02期 |
4 |
李玉兰;;离子注入在冶金中的应用[J];稀有金属;1977年03期 |
5 |
谭映国,易丹青;硬质合金的真空烧结与渗碳反应[J];硬质合金;1997年03期 |
6 |
吕健;许磊;;Co离子注入对ZnO纳米棒物理性质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3期 |
7 |
杨建华;张通和;陈俊;;离子注入导致的空洞及其对磨损特性的影响[J];纺织基础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
8 |
朱法义,蔡成红,孟庆昌,刘志儒,陈静东;20Cr2Ni4A钢经稀土渗碳和传统工艺渗碳后表层组织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稀土学报;1995年01期 |
9 |
张大成;申艳艳;黄元杰;王卓;刘昌龙;;绝缘体中金属离子注入合成纳米颗粒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
10 |
黄岳山,蒙继龙,刘正义;金属钛的离子注入表面改性[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7年S1期 |
11 |
段宏强;韩远飞;吕维洁;毛建伟;王立强;张荻;;固态渗碳对Ti-6Al-4V合金及其复合材料(TiB+La_2O_3)/Ti-6Al-4V表面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6年07期 |
12 |
封向东,王治国,祖小涛,霍永忠,林理彬;离子注入制备纳米晶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09期 |
13 |
金腾;宁来元;申艳艳;高洁;于盛旺;贺志勇;;Ni离子注入SiO_2的表面形貌和光学吸收性能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4年01期 |
14 |
赵育敏,王震西,赵中仁;离子注入强化金属表面的作用机制[J];物理;1985年06期 |
15 |
金燕苹,征茂平,金国良,顾明元;原位合成纳米Ag掺杂PVP薄膜的AFM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0年04期 |
16 |
曲保东;王玉国;王克明;张沛霖;钟维烈;;离子注入对钛酸铅膜结构的影响[J];功能材料;1992年02期 |
17 |
岳喜成;离子注入聚醚砜薄膜的导电特性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
18 |
欧忠文,徐滨士,王李波,刘维民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丁培道,马世宁;非水纳米分散系的冷冻蚀刻电镜原位观测[J];化学物理学报;2002年06期 |
19 |
徐剑;贺跃辉;王世良;;钨和碳化钨纳米线的研究进展[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6期 |
20 |
崔琳,赵宝荣,高平,陈伟;Mo离子注入Al_2O_3陶瓷对其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