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s的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及展望
【摘要】:POPs具有持久性、半挥发性、生物富集性和高毒性的特征,其修复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目前POPs的修复方法有物化法和生物法。生物修复技术的完善将为POPs的降解带来了更大的优势。
|
|
|
|
1 |
李玉成;淮河流域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2 |
苏丽敏,袁星,赵建伟,杨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归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
3 |
刘明阳,刘建华,张馥,汪文广;我国有机氯污染物污染现状及监控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3期 |
4 |
陈满荣,俞立中,许世远,封克;长江口PCBs污染及水环境PCBs研究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5期 |
5 |
穆季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S1期 |
6 |
康跃惠,刘培斌,王子健,吕怡兵,李其军;北京官厅水库-永定河水系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氯农药污染[J];湖泊科学;2003年02期 |
7 |
周鹏;梅虎;田菲菲;李志良;;广义相关指数用于持久性环境污染物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研究[J];分析化学;2006年08期 |
8 |
尹冬冬,曾应超,李鹏;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4年10期 |
9 |
刘辉;方战强;李伟善;;电化学法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7年01期 |
10 |
刘丽艳,李一凡,姜安玺,闫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研究进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
|
|
|
|
|
1 |
华晓梅,单正军;我国农药生产、使用状况及环境影响因子分析[J];安徽化工;1999年06期 |
2 |
崔玉川,傅涛;我国水污染及饮用水源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3期 |
3 |
李宝惠;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最新进展[J];山东环境;2001年01期 |
4 |
黄俊,余刚,钱易;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与研究对策[J];环境保护;2001年11期 |
5 |
蒋可,李灵军,陈宇东,金军,张岱辉;销毁含多氯联苯废弃物焚烧炉的二噁、类二噁和多氯联苯排放[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1期 |
6 |
蒋可;燃烧排放物中的有毒二噁英及类二噁英多氯联苯[J];化学进展;1995年01期 |
7 |
孟庆昱,储少岗,徐晓白;多氯联苯的环境吸附行为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0年15期 |
8 |
李政禹;国际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动向及其对策[J];现代化工;199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