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三类降水云雨滴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
【摘要】:利用激光雨滴谱仪2009年8月—2010年10月观测获取的滴谱资料,分析了山东省三类云降水雨滴微结构参量特征及滴谱随降水过程的演变特征。按照降水云系不同分别对各微物理参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均为积雨云、混合云和层状云。三类云降水过程中雨强与雨滴数浓度和最大直径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以直径小于2 mm的雨滴为主,而积雨云降水以1~3 mm的雨滴对雨强贡献最大。层状云降水雨滴谱很窄,呈单峰或双峰型;积雨云降水雨滴谱宽,在大滴端呈多峰结构;混合云降水谱宽介于前两者之间。另外,统计得到该地区三类云降水的Z-I关系式,为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
|
|
1 |
郭建;周黎明;王俊;;山东省春季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
2 |
周黎明;张洪生;王俊;王庆;陈西利;;一次典型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J];气象科技;2010年S1期 |
3 |
樊玲,袁成,张云峰;哈尔滨地区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J];气象;2001年12期 |
4 |
李景鑫;牛生杰;王式功;郝天依;;积层混合云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5 |
陈万奎;枝状雪晶碰撞攀附与折裂繁生[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6 |
陈万奎,严采蘩;北京等地对流层低层晴天气溶胶微物理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
7 |
张仁健,王明星,浦一芬,刘强,符建中,张文;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3期 |
8 |
李铁林;尹彬;郭献林;邵振平;;河南一次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
9 |
陈金荣,马生伟;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测量的可靠性[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0 |
宫福久;何友江;王吉宏;杨军;;东北冷涡天气系统的雨滴谱特征[J];气象科学;2007年04期 |
11 |
杨道侠,严采蘩;下沉气流对Z-I关系的影响[J];气象;2002年04期 |
12 |
郑娇恒;陈宝君;;雨滴谱分布函数的选择:M-P和Gamma分布的对比研究[J];气象科学;2007年01期 |
13 |
周伟隆;魏鸣;吴荣深;;汕头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的Z-I关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5期 |
14 |
袁成,孙洪江;飑线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J];黑龙江气象;2005年02期 |
15 |
王艳兰;汤达章;周文志;唐熠;;多普勒雷达降水产品优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1期 |
16 |
罗德;余新晓;董磊;;密云山区油松人工林内外降雨特性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2期 |
17 |
冯雷;陈宝君;;利用PMS的GBPP-100型雨滴谱仪观测资料确定Z-R关系[J];气象科学;2009年02期 |
18 |
胡娅敏,沈桐立,廖菲;一次河南省春季层状云降水的地面雨滴谱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9 |
仲凌志;刘黎平;顾松山;;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雷达识别及在估测雨量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07年03期 |
20 |
房彬;班显秀;杨文霞;;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估测辽宁试验区降水量业务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