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山东三类降水云雨滴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

周黎明  王俊  龚佃利  张洪生  盛日锋  
【摘要】:利用激光雨滴谱仪2009年8月—2010年10月观测获取的滴谱资料,分析了山东省三类云降水雨滴微结构参量特征及滴谱随降水过程的演变特征。按照降水云系不同分别对各微物理参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均为积雨云、混合云和层状云。三类云降水过程中雨强与雨滴数浓度和最大直径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层状云和混合云降水以直径小于2 mm的雨滴为主,而积雨云降水以1~3 mm的雨滴对雨强贡献最大。层状云降水雨滴谱很窄,呈单峰或双峰型;积雨云降水雨滴谱宽,在大滴端呈多峰结构;混合云降水谱宽介于前两者之间。另外,统计得到该地区三类云降水的Z-I关系式,为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建;周黎明;王俊;;山东省春季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2 周黎明;张洪生;王俊;王庆;陈西利;;一次典型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J];气象科技;2010年S1期
3 樊玲,袁成,张云峰;哈尔滨地区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J];气象;2001年12期
4 李景鑫;牛生杰;王式功;郝天依;;积层混合云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陈万奎;枝状雪晶碰撞攀附与折裂繁生[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6 陈万奎,严采蘩;北京等地对流层低层晴天气溶胶微物理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7 张仁健,王明星,浦一芬,刘强,符建中,张文;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3期
8 李铁林;尹彬;郭献林;邵振平;;河南一次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9 陈金荣,马生伟;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测量的可靠性[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宫福久;何友江;王吉宏;杨军;;东北冷涡天气系统的雨滴谱特征[J];气象科学;2007年04期
11 杨道侠,严采蘩;下沉气流对Z-I关系的影响[J];气象;2002年04期
12 郑娇恒;陈宝君;;雨滴谱分布函数的选择:M-P和Gamma分布的对比研究[J];气象科学;2007年01期
13 周伟隆;魏鸣;吴荣深;;汕头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的Z-I关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5期
14 袁成,孙洪江;飑线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J];黑龙江气象;2005年02期
15 王艳兰;汤达章;周文志;唐熠;;多普勒雷达降水产品优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1期
16 罗德;余新晓;董磊;;密云山区油松人工林内外降雨特性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2期
17 冯雷;陈宝君;;利用PMS的GBPP-100型雨滴谱仪观测资料确定Z-R关系[J];气象科学;2009年02期
18 胡娅敏,沈桐立,廖菲;一次河南省春季层状云降水的地面雨滴谱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9 仲凌志;刘黎平;顾松山;;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雷达识别及在估测雨量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07年03期
20 房彬;班显秀;杨文霞;;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估测辽宁试验区降水量业务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黎明;王俊;张洪生;姜鹏;盛日锋;;激光雨滴谱仪与自动站观测雨量的对比分析[A];山东气象学会2010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封秋娟;李培仁;申东东;孙国德;;一次低涡云系影响下的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何雪松;王瑞田;濮江平;;Parsivel雨滴谱仪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4 谭稳;银燕;陈魁;洪杰;伏传宏;;黄山顶云凝结核的观测与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徐文静;苏德斌;张小兵;;Parsivel雨滴谱仪与自动站雨量计降水资料初步对比分析[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何雪松;;Matlab和C#联合编程在雨滴谱仪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7 房彬;班显秀;;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估测降水量业务系统[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何彩芬;朱龙彪;董杏燕;黄旋旋;;宁波夏季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李靖;张昊;;雨滴谱仪与FY卫星反演数据对比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10 王绪鑫;马雁军;张晨;高清源;刘红艳;;2009年冬季一次大雾过程的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岩裕;春季南海海雾微观特征和雾水化学组分的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赵震;层状云降水形成的中尺度双参数方案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金莲姬;热带云砧卷云微观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刘晓莉;基于粒子分档技术的云模式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综合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周春红;大气气溶胶及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在线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牛生杰;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8 林燕芬;大气气溶胶对能见度、云和降雨的影响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9 肖致美;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因素、来源解析及灰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葛觐铭;西北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沙尘暴的卫星监测[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峰;哈尔滨春夏季地面雨滴谱特征和Z-I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刘晓舟;南京冬季雾特征及湍流对雾过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3 王红磊;南京市大气气溶胶理化特征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王婷婷;华北地区云凝结核特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何滨;多普勒雷达—自动雨量站定量降水估计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陈小敏;祁连山夏季云系结构和人工催化的个例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陈进华;沙尘气溶胶粒子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刘霖蔚;南京冬季一次浓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吴蓬萍;硫酸盐气溶胶对全球水循环因子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10 于丽娟;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适用方法研究和个例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王素琴 吴越;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窗口[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丽敏;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N];抚顺日报;2009年
3 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海波;人工影响天气进入依法管理新阶段[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