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逍遥溪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研究
【摘要】:根据对黄山逍遥溪剖面17个样品的分析,得出下述见解:1.粒度参数和CM图象反映,该处沉积物大都未经改造就进入新环境,反映了近源沉积和多变的环境.2.Fe3+/Fe2+含量测定表明,该处第四纪期间最低年均气温并未低于0℃,因此不具备冰川发育的条件.3.该剖面CaO的淋溶强于黄土发育区,氧化物比值反映出多数情况下较高年均气温与多雨期一致,反之亦然.4.孢粉样品揭示中更新世至少经历过从温暖→干凉→湿热的沉积环境.5.伊利石(d001)衍射峰显示:开形指数Ns值自下而上逐渐被动增大,长宽比Hw指数正相反,表明风化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6.重矿和扫描电镜分析均发现磁铁矿和绿帘石表面的强烈溶蚀现象,证实了中更新世经历过湿热风化沉积环境.7.古地磁测试发现该剖面主要属布容正极性世,地层年代应属Q2-Q4。8.磁化率、粒度等综合分析表明:该处在中更新世既经历过湿热和干热过程,也有过暖千与暖湿及干凉环境;晚更新世以冰缘坡面重力堆积环境为主控新世以湿热坡积环境为主.
|
|
|
|
1 |
程光华,汪应庚;江南东段构造格架[J];安徽地质;2000年01期 |
2 |
马荣生,王爱国;皖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轮廊[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
3 |
储东如;皖南宁国一带印支期褶皱变形分析[J];安徽地质;1998年03期 |
4 |
韩贝传,王思敬;边坡倾倒变形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5 |
陈红旗,黄润秋;反倾层状边坡弯曲折断的应力及挠度判据[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6 |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陈卫红,潘炜,刘艳辉,郭华锋;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龙滩水电站工程边坡为例进行三维变形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7 |
杨根兰;黄润秋;严明;刘明;;小湾水电站饮水沟大规模倾倒破坏现象的工程地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
8 |
蒋良潍;黄润秋;;反倾层状岩体斜坡弯曲-拉裂两种失稳破坏之判据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
9 |
孟晖,胡海涛;我国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J];工程地质学报;1996年04期 |
10 |
张鑫,李双应,周涛发;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
|
|
|
|
|
1 |
江兴亮;试论新构造运动在风景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旅游开发——以黄山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2 |
张强,朱诚,姜逢清,于世永;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
3 |
周春林;袁林旺;刘泽纯;张惠;;南京汤山地区的地貌与岩溶发育演化[J];地理科学;2006年01期 |
4 |
王心源,朱诚;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隆升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3期 |
5 |
朱诚,张强,张之恒,于世永;长江三峡地区汉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变迁[J];第四纪研究;2002年05期 |
6 |
申洪源,朱诚,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7 |
张云翔,周春茂,阎毓民,尹申平;陕西临潼零口文化遗址脊椎动物遗骸的古环境意义[J];地质论评;2003年02期 |
8 |
朱诚,郑朝贵,马春梅,杨晓轩,高锡珍,王海明,邵九华;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J];科学通报;2003年23期 |
9 |
张强,张生,朱诚,张之恒;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三千年来沉积环境与河床演变初步研究[J];水利学报;2002年09期 |
10 |
朱丽东,周尚哲,叶玮,胡希军,张雪林;中国南方红土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