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制的岩石学标志
【摘要】: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时期(J2-K2),发育着大规模岩墙群、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包括侵入杂岩中的岩浆混合和火山岩中的复合岩流/双峰式火山岩)、大范围玄武岩浆的底侵、巨型链状火山岩带、晶洞花岗岩-A型花岗岩带、变质核杂岩,以及玄武岩的无斑隐晶-细粒结构和花岗岩的均匀块状构造.对它们的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伸展应力体制,是伸展构造的岩石学标志,发生在晚中生代整个地质时期,并认为这一伸展构造由古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消减作用诱发.
|
|
|
|
1 |
芮行健,顾巧根,封益城,章莼荪,朱韶华;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山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7年04期 |
2 |
王懋基;中国东南部内生成矿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J];物探与化探;1988年01期 |
3 |
;《中国东南部锡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介绍[J];地球科学进展;1990年03期 |
4 |
汤燕冰;中国东南部近五百年来干湿与冷暖振动的若干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0年04期 |
5 |
李耀西;中国东南部古构造格局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联系雏议[J];资源调查与环境;1992年03期 |
6 |
孙德有;赵国春;贺同兴;;中国东南部变质岩-构造单元的划分[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3年01期 |
7 |
张瑛,李耀西,陈宏明;《中国东南部石炭纪沉积地质及矿产》[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5年04期 |
8 |
胡永和,朱兴盛,兰翔;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大陆边缘成矿体系和成矿模式[J];地质找矿论丛;1997年02期 |
9 |
毛建仁,陶奎元,杨祝良,朱云鹤,薛怀民;中国东南部中生代陆内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7年02期 |
10 |
李武显,周新民;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俯冲带探索[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