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大学叙事——以《青春之歌》与《大学青春》为例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理性的规约下,大学叙事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反映30年代学潮运动的《青春之歌》,还是描写5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春秋》,"十七年"大学叙事都贯穿着共同的成长主题,即青年知识分子只有让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民族国家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值得赞美的青春。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十七年"大学叙事中的爱情话语也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多的规定和约束,从而缺乏文学自身更多意义生长的空间和可能。在关于大学的想像中,虽然《青春之歌》不如《大学春秋》那样具有"切肤"的质感和生动的体验,但是二者都同样交织着"政治的北大"与"学术的北大"两种不同的传统。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114)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12WX09)“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
【分类号】:I207.42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114)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12WX09)“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