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西部小麦产量与先进技术之关系
【摘要】:要进一步提高籽粒产量,就需要了解以往已获得的增产知识。本文分析了美国大平原(涉及7个州)和玉米带(涉及4个州)自1954年以来有关技术与冬小麦产量变化的关系,试图弄清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所涉及的11个州的每个州,均单独估算了有关技术、遗传改良以及由于施用氮肥引致的产量变化。另外,还分析了其他因素的产量贡献,最后综合为地区性增产水平。1954—1979年,大平原小麦年增产率为30k g/ha,玉米带小麦年增产率为43kg/ha。在大平原地区,遗传改良,施用氮肥和其他因素的增产比重分别为43%,22%和35%;而在玉米带,其相应的增产比重分别为74%,22%和2%。假若将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的分析年度延伸至1984年,可以看到年增产率基本未变,但遗传改良、施用氮肥和其他因素的增产比例却从1954—1979年间的45%,25%和30%变化为61%,27%和13%。实验表明,在玉米带,1954—1979年期间,遗传改良和施用氮肥的增产贡献几乎相当于总的增产贡献;而在大平原地区,其他因素(灌溉、病虫防治,耕作措施等)的增产贡献却等于总增产贡献的1/3。在廿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有关技术使小麦的年增产量保持不变。但与1954—1979年间相比,八十年代期间,遗传改良的增产贡献更要大一些。
|
|
|
|
1 |
贾志宽;陕西渭北旱原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6年04期 |
2 |
邵玉翠;孟兆芳;徐千钧;卢钢;蒋成玉;;磷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
3 |
刘一;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1期 |
4 |
张贵;毛堰明;牛艳杰;乔旭;雷钧杰;石书兵;;核麦间作冬小麦产量比较分析初探[J];新疆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
5 |
郭绍祖;崔芳琹;;冬小麦磷素营养规律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3期 |
6 |
余守愚;;如何种好旱地冬小麦[J];甘肃农业科技;1982年08期 |
7 |
杨久劲;;丹寨县冬小麦适宜播期的农业气候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82年03期 |
8 |
王伟民;董廷猷;;应用农业生态系统观点指导进行冬小麦产量予报[J];农业新技术;1983年04期 |
9 |
В.К.Тевзадзе;张荫成;;计划冬小麦产量的农业技术原理[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2期 |
10 |
张兴高;;陇东旱塬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1990年09期 |
11 |
张谋草,赵满来,李锦萍,李甲平;陇东塬区气象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
12 |
杨雯玉,贺明荣,王远军,王晓英,张宾,吴翠平;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5期 |
13 |
耿德祥;孙惠合;汪顺勤;;灰色线性回归在冬小麦产量长期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
14 |
李武;屈玉玲;胡朝霞;乔玮;朱文娟;;应用“3414”肥料试验 求解冬小麦施肥方案[J];村委主任;2010年16期 |
15 |
С.Д.李梭各罗夫
,П.Я.畢宁可
,刘友杰;在灌溉下深耕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土壤;1959年12期 |
16 |
李国栋;;冬小麦生产中几项旱农措施的协调[J];甘肃农业科技;1983年07期 |
17 |
胡宏斌;;提高山坡旱地冬小麦产量的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1991年09期 |
18 |
王生录,武天云;施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1997年09期 |
19 |
付铁梅;佟国香;张东雷;;节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2008年18期 |
20 |
张翠英;王传喜;张婷;侯艳丽;;气候变化对菏泽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