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十年来,国内外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推动油气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前人在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系统论述了深层特殊成藏环境条件下油气成藏要素的特征及其演化。提出沉积构造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使得砂岩储集层具有结构非均质性,影响甚至控制了深层有效储集层的分布;受古隆起和断裂带控制的裂缝岩溶带往往是碳酸盐岩层系中最为有效的储集空间;有效储集层与断裂构造组合,构成深层输导体系,油气在其中差异性运移聚集,控制了深层油气的富集与分布。最后对未来深层油气地质和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分析。
|
|
|
|
1 |
寇海亮;张丽艳;;北部凹陷新安村组、乌云组储集层解释评价[J];录井工程;2012年04期 |
2 |
李正文,李琼;岩性储集层的混沌识别技术研究[J];矿物岩石;1999年02期 |
3 |
齐兴国,郑佳奎,袁胜学,张元;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有效储集层划分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3期 |
4 |
张研;张颖;孙夕平;郑晓东;;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
5 |
马德华;耿长喜;刘丽华;;录井资料在杏树岗油田薄差层及表外储集层开发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08年01期 |
6 |
李少华,张昌民,王振奇,舒志国,胡涛;利用顺序指示模拟方法预测储集层岩性[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1期 |
7 |
李霞;赵文智;周灿灿;王铜山;李潮流;;低孔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双孔隙饱和度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1期 |
8 |
周家胜;田昌炳;张为民;王钊;;利用锶同位素比值评价鲁迈拉油田储集层连通性[J];新疆石油地质;2014年02期 |
9 |
李娜;何小菊;高秀丽;张宁;闫博;;低孔低渗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综述与展望[J];国外测井技术;2013年03期 |
10 |
王敏,赵跃华;宝浪苏木构造带储集层特殊地质特征探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1 |
肖承文;朱筱敏;海川;李进福;刘兴礼;吴远东;;礁滩储集层的测井描述——以塔中1号坡折带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
12 |
许长福;刘红现;钱根宝;覃建华;;克拉玛依砾岩储集层微观水驱油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6期 |
13 |
呼舜兴,郭献广;白庙凝析气田储集层敏感性研究及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年05期 |
14 |
杨小兵;刘子平;王秋林;;电成像测井资料在青西油田下沟组伪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6年05期 |
15 |
夏育新;王志峰;张丛秀;詹凤朝;刘璐;高伟;马俊胜;孙军省;;苏里格气田储集层含水性分析及识别方法研究[J];录井工程;2010年01期 |
16 |
冷严;吴运强;殷新花;阿达莱提;宋志理;王兰芬;;滴西12井区储集层伤害机理研究及防膨效果评价[J];新疆地质;2011年04期 |
17 |
陈霞;鄂尔多斯地台奥陶系岩溶储集层的成因及储集性能初析[J];中国岩溶;1993年03期 |
18 |
田波,陈方鸿,胡宗全;岩性控制下的测井储集层参数评价与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集层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6期 |
19 |
许长福,黄小平,樊长江,姚鹏翔;储集层预测技术在沙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3期 |
20 |
吕其彪;吴清杰;毕有益;;高分辨率地震解释预测礁滩相储集层[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