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化石推测青藏高原的隆起
【摘要】:简要回顾了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的不同学术观点,结合对栎属高山栎组的综合研究,以及西藏希夏邦马峰和南木林2个化石点最接近现代类群的共存区分析,佐以化石群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在共存区垂直分布范围,分析了徐仁和Spicer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幅度的研究结果,重新推测了上述两地的古海拔.希夏邦马峰化石点代表的古海拔可能在2500~3500m之间,故此从上新世以来希夏邦马峰地区上升了2200~3400m.而中新世南木林乌龙组上下两段的化石组成所代表的古地理有所不同,下段所代表的古海拔为2500~3000m,上段所代表的古海拔为2800~3000m,故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至少抬升了1300m,不支持Spicer认为该地区从中新世以来就没有抬升的观点.
|
|
|
|
1 |
李俊清,郭玉实,李青,李渤生;西藏高山栎类生活史多样性考察报告[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2 |
李吉均,文世宣,张青松,王富葆,郑本兴,李炳元;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J];中国科学A辑;1979年06期 |
3 |
李吉均,方小敏,马海洲,朱俊杰,潘保田,陈怀录;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中国科学D辑;1996年04期 |
4 |
周浙昆,普春霞,陈文允;青藏高原隆起和高山栎组(壳斗科)分布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
5 |
李吉均,方小敏,潘保田,赵志军,宋友桂;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
6 |
李浩敏,郭双兴;西藏南木林中新世植物群[J];古生物学报;1976年01期 |
7 |
李吉均,方小敏;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J];科学通报;1998年15期 |
8 |
周浙昆;栎属的历史植物地理学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3年01期 |
|
|
|
|
|
1 |
刘延兰
,杨涵贞
,柴慧瑛;中国栎属栎实化学组成的研究(一)——十四种落叶栎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
2 |
王小平,刘晶岚,王九龄,刘春江;白皮松种子及球果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3 |
高甲荣;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水文效应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
4 |
毛培胜,韩建国,宋锦峰,李鸿祥,倪小琴,王颖;高羊茅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J];草地学报;1997年01期 |
5 |
韩建国,毛培胜,牛忠联,孙瑞臣;老芒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J];草地学报;2000年04期 |
6 |
熊愈辉;发芽抑制物质研究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
7 |
黄耀阁,崔树玉,鲁歧,牛洪斌,赵春雨,韩宝瑞,杨继祥,李向高;西洋参种子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8 |
陶月良,朱诚;板栗种子成熟前后脱水敏感性与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关系[J];林业科学;2004年02期 |
9 |
李文英,王冰,黎祜琛;栎类树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及其资源保护对策[J];林业科技通讯;2001年08期 |
10 |
杨期和,宋松泉,叶万辉,殷寿华;种子脱水耐性与糖的关系[J];植物研究;2003年02期 |
|
|
|
|
|
1 |
丁仲礼,孙继敏,杨石岭,熊尚发,顾兆炎,刘东生,朱日祥,郭斌,岳乐平;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地层及粒度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
2 |
宋友桂,方小敏,李吉均,安芷生,杨东,吕连清;六盘山东麓朝那剖面红粘土年代及其构造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0年05期 |
3 |
赵希涛;喜马拉雅山脉近期上升的探讨[J];地质科学;1975年03期 |
4 |
陈梦熊;;甘肃中部之地文[J];地质论评;1947年06期 |
5 |
陈万勇;范贵忠;于浅黎;;西藏吉隆盆地上新世沉积相、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J];古脊椎动物学报;1977年04期 |
6 |
邱占祥;谢骏义;阎德发;;甘肃东乡几种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0年01期 |
7 |
黄华芳,彭作林,卢伟,郑建京;酒西盆地、酒东盆地第三系磁性地层的划分与对比[J];甘肃地质学报;1993年01期 |
8 |
李浩敏,郭双兴;西藏南木林中新世植物群[J];古生物学报;1976年01期 |
9 |
郭双兴;四川西部高原上新世植物群[J];古生物学报;1978年03期 |
10 |
高瑞祺;;松辽盆地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J];古生物学报;198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