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章军峰,金振民,HarryW.Green;结构水引起的榴辉岩变形组构和变形机制[J];科学通报;2005年06期 |
2 |
李旭平,李一良,舒桂明;大别山黄镇榴辉岩和蓝晶石-石英脉中硬柱石分解的岩石学研究及其流体活动意义[J];科学通报;2005年10期 |
3 |
郑永飞,傅斌,龚冰;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的同位素地球动力学[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
4 |
张汉凯;安徽太湖榴辉岩中某些变质矿物的标型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5 |
傅斌,郑永飞,龚冰,李一良,李曙光;苏北东海榴辉岩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98年01期 |
6 |
崔书学,孙宗锋,张胜祥;威海地区榴辉岩及其变质作用[J];山东地质;1998年01期 |
7 |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大别山榴辉岩中石英脉的氧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4期 |
8 |
王惠初,袁桂邦,辛后田,郝国杰,郑健康,张宝华;柴北缘绿梁山地区榴辉岩的产状及其成因意义初探[J];中国地质;2001年07期 |
9 |
李亚芹;榴辉岩制片方法介绍[J];山东地质;2001年06期 |
10 |
刘福来,薛怀民,孟繁聪,许志琴,李天福,陈世忠;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5年02期 |
11 |
刘晓春;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J];地球化学;1994年04期 |
12 |
金维浚;榴辉岩的折返模式及在分析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意义[J];安徽地质;1995年02期 |
13 |
刘良,车自成,罗金海,王焰,高章鉴;阿尔金山西段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6年16期 |
14 |
陈宣华,王小凤,陈正乐,张青;孟中榴辉岩形成和演化的P—T轨迹[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4期 |
15 |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张泽明,陈文,李海兵;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r-Ar同位素测定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
16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吴维平,陈冠宝,苏文;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0年S1期 |
17 |
张宗恒,任爱琴,侯海燕;新县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及变质作用[J];河南地质;2001年01期 |
18 |
田承盛;柴北缘铅石山榴辉岩地质特征[J];青海国土经略;2001年01期 |
19 |
程裕淇,庄育勋,高天山,简平;大别山菖蒲—碧溪岭地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和有关岩石的岩石类型及其原岩性质[J];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
20 |
张晓阳,邓瑞林,贺春平,王先辉;江尕勒萨依榴辉岩的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