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的质量交换

丛春华  李维亮  周秀骥  
【摘要】:利用卫明莹1987年提出的直接诊断分析方法,使用1978~1996年逐日的NCEP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质量交换,同时还利用1988-07~1993-12逐月的SAGE资料,计算了100hPa上的气溶胶和臭氧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夏季以对流层大气穿过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为主,这种输送的范围和强度在盛夏7~8月份最强,出现了两个极大值中心,分别位于孟加拉湾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侧,高原上空也为一大值区,只是比前两者小一些;冬季则以平流层大气下沉进入到对流层的输送为主,此向下的运输在1月份强度最强.(2)就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19年平均夏季总的质量交换来看,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上空穿越对流层顶有净的对流层大气质量输送到平流层,其大小约为14.84×10~(18)kg.由此推出夏季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东南侧及孟加拉湾北部连成一片的区域是其周围低层大气向对流层高层及平流层低层输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通道.(3)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有可能将该地区中、低层气溶胶粒子携带到对流层顶附近,致使该地区对流层顶附近气溶胶浓度增大,而使臭氧浓度减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声;王中锦;张海鸥;肖铖;;桑植县一次连续性暴雨成因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S1期
2 钟琦;钟青;沈元芳;;物理守恒律保真全球谱模式辐射—云—对流过程的改进[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4期
3 徐小红;余兴;戴进;刘贵华;朱延年;岳治国;;强对流风暴中同质冻结增温的直接探空观测[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徐娜;石广玉;戴铁;杨溯;;温室气体吸收带重叠对CO_2红外辐射效应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4期
5 黄彬;陈涛;康志明;向纯怡;;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6 钟水新;王东海;张人禾;刘英;;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7 张学贤;张玉民;王德育;;干侵入在皖北暴雨天气过程中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8 姜国英;徐寄遥;史东波;韦峰;王连忠;;子午工程首枚气象火箭大气探测结果分析[J];科学通报;2011年19期
9 杨静;罗宇翔;杨利群;廖移山;;贵州南部山区一次大暴雨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11年03期
10 李崇银;李琳;谭言科;;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特征及ENSO影响的进一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雨;周顺武;李毓富;;近30a华北地区对流层顶的气候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 王雯燕;张列锐;唐文哲;高山;;西安地区对流层顶气象要素的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3 杨双艳;周顺武;武炳义;;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4 谢贵仲;苏德斌;张小兵;许仕清;姜涛;赵琼;张春波;;北京上空对流层顶的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5 雒佳丽;田文寿;;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长期变化趋势[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6 王睿;平劲松;;行星波对对流层顶温度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占瑞芬;王玉清;;热带气旋活动对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8 李国辉;吕达仁;铁学熙;;对流层顶变化及其对成分分布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王卫国;;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同臭氧层的关系[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陈洪滨;孙二林;吕达仁;;对流层顶季节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中尺度交换过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冯沙;副热带高压中心云和降水及热带和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活动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陈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和输送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杨帅;华北暴雨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魏科;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年际和季内变异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陈权亮;Brewer-Dobson环流及其对平流层微量气体输送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毕云;平流层水汽与甲烷的分布和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覃丹宇;梅雨暴雨云团的卫星观测及其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刘茜霞;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谢飞;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以及平流层水汽与臭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保林;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变动的现象及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辛玉姣;热带对流层顶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D];兰州大学;2011年
3 丛春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交换的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4 李鹏;青藏高原大气臭氧与对流层顶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董丽娜;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瞬变波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刘辉;利用超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AIRS)进行大气温度廓线反演试验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马井会;黑碳和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全球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林忠;南极臭氧和大气垂直结构探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陆春晖;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动力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陈雯;北半球高层环流、气温异常对我国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毛磊;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添新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郑奕;揭示西部气候突变特点[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恩萨斯 美国UCAR;气候变化的GPS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百科;气象词典———大气[N];中国气象报;2002年
5 ;WTO发布南极臭氧公报[N];中国气象报;2000年
6 索罗门 美国NOAA;气候与臭氧层的联系[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记者 董映璧;21世纪全球有可能变冷[N];科技日报;2005年
8 本期嘉宾 中国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崇银 采访人 本报记者 丁继武;太阳活动如何影响天气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大气化学理论与技术有哪些主要研究内容?[N];中国气象报;2005年
10 余建锐 魏景云;静止气象卫星概述[N];中国气象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