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在海-地-气相互作用准4年振荡中的作用

赵平  陈隆勋  
【摘要】:使用1961-1995年逐月的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视热量源汇< Q_1>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和E1 Nino/La Nina的关系,发现:青藏高原Q1,高原东侧低层经向风、赤道太平洋低层纬向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高原北侧中、高纬度环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其相互影响的周期大约为4年,并且在该周期上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位相差异.冬季青藏高原冷源强度可以使以后几个月的高原东侧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地区对流层低层长时间维持异常经向风,并诱生出太平洋热带地区大范围的异常纬向风,从而对秋、冬季 E1 Nino/La Nina产生影响,而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变化又可以影响下一个冬季的东亚大槽位置和冷空气移动路径,从而对青藏高原冬季冷源起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新书架[J];气象;2011年08期
2 白爱娟;刘晓东;刘长海;;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3 程志刚;刘晓东;范广洲;白爱娟;王炳赟;;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评估[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4 马勇;;应对“天变”的立法破冰[J];瞭望;2010年49期
5 赵兴炳;李跃清;;青藏高原东坡高原草甸近地层气象要素与能量输送季节变化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2期
6 李菲;段安民;;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2008年个例分析[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7 范思睿;范广洲;董一平;周定文;;青藏高原四季划分方法探讨[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2期
8 葛全胜;张学珍;郝志新;郑景云;;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速率[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9期
9 符琳;李维京;张培群;张强;高歌;;近50年我国冰雹年代际变化及北方冰雹趋势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1年06期
10 郭胜利;葛非;马荣;肖天贵;唐玮玮;;2005年3月西藏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1 李震坤;朱伟军;武炳义;;大气环流模式CAM中土壤冻融过程改进对东亚气候模拟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12 杜文涛;秦翔;孙维君;刘宇硕;侯典炯;;山地冰川区气温重建比较研究——以祁连山老虎沟冰川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13 张雄;徐亮;苏永玲;曹晓敏;;青海省近七年雷暴天气特征分析[J];青海科技;2011年03期
14 蒋玲梅;卢立新;邢伟坡;张立新;Ian Baker;张庚军;左菁颖;;SiB3对不同下垫面的模拟试验与验证[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15 杜军;杨志刚;石磊;马鹏飞;;近50年西藏冷暖冬的气候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1年07期
16 李微;;热岛效应:“发烧的”城市[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23期
17 王华;;中国的气候之最[J];大众标准化;2001年09期
18 徐寅;金莲姬;许潇锋;;近20年来我国夏季强对流云顶气压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年02期
19 王曼;段旭;李华宏;刘建宇;符睿;;孟加拉湾风暴Mala登陆期间地形敏感试验[J];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20 姚俊强;杨青;;近10a我国大气水汽研究趋势及进展[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吴统文;钱正安;;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型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栋梁;;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康世昌;张拥军;秦大河;任贾文;Bjorn Grigholm;Paul Mayewski;;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程志刚;曹双平;李婷;;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气候带可能变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7 徐海;李跃春;李秀连;;成都—拉萨航线一次严重颠簸过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航空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邹捍;;珠峰北坡冰雪表面在形成局地环流中的作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黄樱;钱永甫;;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杜萌萌;李新周;;青藏高原春季600hPa温度与我国东南地区5-6月降水异常的统计分析[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3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钟珊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李强;冬季青藏高原南支绕流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及其变化机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邓孺孺;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7 谢虹;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70-2010)[D];兰州大学;2012年
8 崔洋;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张敏;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中尺度交换过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韩文霞;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气候演化[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梁宏;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苏君毅;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传播的环境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剑东;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风廓线结构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王胜杰;星载测云雷达资料的初步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李廷勇;青藏高原50年来气候变化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育 李萍;青藏高原里外考察科学试验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主讲人 赵文津 整理 嘉星一族;青藏高原:世界地学研究圣地[N];北京科技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马佳;许建初:气候改变青藏高原[N];北京科技报;2009年
4 记者 冯君 通讯员 桑剑;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启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记者 游雪晴;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游雪晴;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正紧张有序展开[N];科技日报;2011年
7 赖安林;青藏高原的沙尘可能飘得最远最快[N];宝鸡日报;2005年
8 付芳芳 整理;新中国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李平;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证据基本查明[N];中国矿业报;2009年
10 记者 王元红;还应加强青藏高原监测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