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可靠度算法的比较研究
【摘要】:评析了现有某些文献用模糊强度或模糊应力许用范围本身的模糊分布来代替模糊安全事件的隶属函数计算模糊可靠度的不妥之处。通过对一系列文献的比较 ,指出有些计算公式在原设定条件下概念有误 ,应用不当 ,这些公式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应用 ;有些计算公式求出的结果并不是模糊可靠度 ,应采用其他有关文献的算法
|
|
|
|
1 |
桂乃磐,郭惠昕;模糊可靠度算法的比较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2年04期 |
2 |
郭惠昕;模糊变量与随机变量组合时的模糊可靠度计算方法[J];机械强度;2002年01期 |
3 |
郭惠昕,吴晓,桂乃磐;应力和强度均为模糊变量时的模糊可靠度计算方法[J];机械设计;2001年11期 |
4 |
任凤国;受轴向变载荷螺栓的模糊可靠性设计[J];煤矿机械;2002年07期 |
5 |
董威,张晓丽,李赵雪;基于模糊集合的机械结构强度模糊可靠度计算[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6 |
龚小平;崔利杰;李玉超;;基于最小油膜厚度的齿轮胶合强度模糊可靠度仿真[J];机械设计;2008年10期 |
7 |
顾冰芳,刘斌;机械零件模糊可靠性设计方法的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8 |
孟德彪;汪忠来;许焕卫;朱顺鹏;MXie;;滑动螺旋传动螺纹耐磨性模糊可靠性分析[J];机械;2010年01期 |
9 |
罗松松;田志军;邓斌;杨志军;何巨东;;基于模糊数学的接触网零部件可靠度计算模型[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12期 |
10 |
陈胜军,颜景平;模糊集合论在机械刚度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1998年02期 |
11 |
黄志超;;多自由度反共振机械的模糊可靠性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黄渊;仝国芸;尹迪;;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模糊可靠度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8期 |
13 |
陈胜军;模糊可靠度计算模型[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9年03期 |
14 |
陈胜军,贾伯年;机械零件耐磨性的模糊可靠性设计[J];现代机械;1995年03期 |
15 |
顾冰芳;基于模糊性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1年01期 |
16 |
陈胜军;;机械系统模糊可靠度的估计模型[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11期 |
17 |
于国平,曲爱民;基于模糊设计准则的机构运动可靠性设计[J];汽轮机技术;2004年03期 |
18 |
顾冰芳;机械零件疲劳强度模糊可靠性分析与计算[J];现代机械;2000年04期 |
19 |
汪建华,戴静君,刘扬松,易成华;模糊可靠度计算的两类模式[J];石油机械;2000年09期 |
20 |
刘康;机械零件模糊可靠度计算[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