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的北京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摘要】:利用ERDAS遥感解译软件对北京地区1984年、1997年Landsat TM数据以及2002年ETM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分析并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类型、景观二个等级水平的指数,对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2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倍,由于城市化造成农田损失速度加快;研究区内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差异较大,1984年到2002年的景观变化并没有造成景观类型等级构成的明显变化;平原区景观类型破碎化速度加快,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
|
|
|
1 |
袁丽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
2 |
喻庆国;;世界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
3 |
张金前,韦素琼;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陈靓;;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5 |
黄粤;陈曦;包安明;马勇刚;;近15a乌鲁木齐市城市用地扩展动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
6 |
胡静;许贤棠;;武汉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汉阳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
7 |
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8 |
余树全,姜春前,周国模,李翠环;雷竹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9 |
王小丹,陈斌如,高攀,程根伟;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0 |
粟维斌;康峰峰;马钦彦;李丰生;;漓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
|
|
|
|
|
1 |
李秀珍,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2期 |
2 |
陈龙泉,郑海金;基于Markov-CA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动态模型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4年01期 |
3 |
王平,卢珊,杨桄,刘湘南;地理图形信息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4 |
刘惠清,许嘉巍,吴秀芹;西藏自治区乃东县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
5 |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
6 |
刘惠清,许嘉巍,刘凤梅;景观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地理科学;1998年02期 |
7 |
卞正富;张燕平;;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
8 |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
9 |
赵晶,徐建华,梅安新,吴健平,周坚华;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
10 |
黄义雄;厦门海沧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
|
|
|
|
1 |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2 |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
3 |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
4 |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5 |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
6 |
徐兆生,沈建桂,王德辉;北京城市热状况及热岛形成原因的探讨[J];地理研究;1987年03期 |
7 |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
8 |
孙樱,陈田,韩英;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2001年05期 |
9 |
金凤君,叶嘉安,叶舜赞,张文尝,钱志鸿;北京/上海—香港客源潜力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
10 |
宋金平;京九铁路沿线集镇发展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