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北京市采暖期大气中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分析

鲁兴  吴贤涛  
【摘要】:对北京市2003年11月至12月间供暖期中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状况作了较详细的监测.数据表明,北京市的这段时间,其PM10和PM2.5质量浓度因日因月而异,其中PM10平均质量浓度为253.1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996)1.9倍,PM2.5的变化幅度在8.9-276.2μg/m3之间,其平均值为145.2μg/m3,超过1999-2000年监测数值38.4%;其污染源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在供暖期间,温度、湿度和风速对PM10和PM2.5的累积和消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樊曙先,郑有飞,金国兴,陈世功;银川市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研究Ⅰ: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荟,王格慧,高士祥,王连生;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春季污染的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3 刘燕;贺克斌;时宗波;陈雁菊;解明曙;;珠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5期
4 姚群;陈隆枢;陈志炜;韦鸣瑞;李华;;燃煤电厂锅炉烟气PM10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J];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01期
5 刘吉,陈长和;兰州城市冬季大气气溶胶特征的综合观测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6 胡衡生,朱易,张新英,黄励,罗洪亮;南宁市大气颗粒物PM_(l0)、PM_(2.5)污染水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时鹏辉;宋继红;;平顶山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7期
8 黄丽坤;王广智;;哈尔滨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质量浓度变化特征[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刘红敏;连之伟;;上海闵行地区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研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7年02期
10 郝明途;侯万国;周学华;王哲;;济南市PM10和PM2.5污染水平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3期
11 刘随心;张二科;曹军骥;朱崇抒;沈振兴;;西安2005年春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理化特征[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12 刘章现;袁英贤;张江石;王国贞;;平顶山市大气PM_(10)、PM_(2.5)污染调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年02期
13 王娟;钟宁宁;栾媛;覃向荣;于国光;王玮;王铁冠;;鄂尔多斯市秋季大气PM_(2.5)、PM_(10)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与来源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11期
14 刘晨书;李杏茹;张姗姗;郭雪清;王跃思;;北京大气颗粒物中一元羧酸的季节变化和来源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7期
15 殷永文;程金平;段玉森;魏海平;嵇若旭;于金莲;于宏然;;上海市霾期间PM_(2.5)、PM_(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门诊人数的相关分析[J];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16 郭涛;马永亮;贺克斌;;区域大气环境中PM_(2.5)/PM_(10)空间分布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17 任启文;王成;郄光发;杨颖;;城市绿地空气颗粒物及其与空气微生物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5期
18 孙龙仁;郑春霞;王文全;牛玲;;乌鲁木齐市夏季大气PM_(10)、PM_(2.5)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J];天津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19 王京;王初;陈振楼;;贵阳市城区近地面PM_(10)/PM_(2.5)及重金属污染水平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4期
20 张志刚;;抚顺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业乐;庄国顺;;正矩阵因子分解法解析北京PM10和PM2.5气溶胶的来源[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赖森潮;叶计朋;邹世春;张颖仪;曹军骥;李顺诚;;广州冬季PM_(10)和PM_(2.5)中有机碳与元素碳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赖森潮;邹世春;张颖仪;曹军骥;李顺诚;;广州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随心;张二科;曹军骥;沈振兴;朱崇抒;;西安2005年春季大气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5 米生权;赵晓红;;大气颗粒物PM_(10)与PM_(2.5)的RAW264.7细胞毒性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桂玲;唐珂;秦文盛;刘伟;;空气中PM_(2.5)的研究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7 屈文军;张小曳;盛立芳;王丹;;青岛海滨大气PM2.5、PM10质量浓度与海陆风输送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張順欽;;大陸沙塵對台灣空氣品質影響之案例分析[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王绪鑫;向旬;王冀;董秀辉;;鞍山地区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桂林;王荫淞;李爱国;金婵;李燕;谢亚宁;张元茂;山祖慈;;用X射线吸收和穆斯堡尔谱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种态[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余学春;北京PM_(2.5)水溶性物种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清华大学;2004年
2 李春雷;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3 孙宪民;沈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4 阚海东;上海市能源方案选择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及其经济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5 陈敏;利用激光雷达和黑碳仪观测资料模拟研究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6 周碧;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张亚红;中国温室气候区划及连栋温室采暖气象参数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张华;徐州市区大气颗粒物及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兴;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与危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范海燕;煤燃烧超细颗粒物及其重金属生成与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殷永文;上海市霾期间主要污染因子的筛选及风险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延京;PM2.5采样器研制及其空气中微生物与颗粒物的检测[D];浙江大学;2005年
5 陈圆;北京林业大学校区大气PM10、PM2.5的理化特性与分形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沈其松;气溶胶旋流捕获过程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琴;武汉市绿地消减大气PM10污染的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8 岳辉;武汉市大气PM10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严向宏;上海宝山区大气细颗粒气溶胶PM2.5特征研究与源解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程丽;不同浓度的PM2.5对于Wister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崔国玺;沈阳供暖“看天烧煤”[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许萍萍;辽河石化供暖实现节能环保[N];盘锦日报;2008年
3 刘铁男记者 赵蕴颖;今冬采暖前市民投诉热点要全解决[N];大连日报;2008年
4 洛阳市人民政府 本报评论员;洛阳市2010—2011年采暖期供热保障方案[N];洛阳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贾瑛 董馨;长春供热蓄势迎接新挑战[N];长春日报;2006年
6 王新北记者 何北剑;中水供热工程在沈全面铺开[N];沈阳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苗玲玲;为了百姓的温暖[N];吉林日报;2009年
8 记者 马莹;首府治污又有新科学依据[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9 记者 刘宝芝;今起集中供热实行差别热价[N];石家庄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杨冰;我省两年内将逐步停止福利用热[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