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采暖期大气中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分析
【摘要】:对北京市2003年11月至12月间供暖期中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状况作了较详细的监测.数据表明,北京市的这段时间,其PM10和PM2.5质量浓度因日因月而异,其中PM10平均质量浓度为253.1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996)1.9倍,PM2.5的变化幅度在8.9-276.2μg/m3之间,其平均值为145.2μg/m3,超过1999-2000年监测数值38.4%;其污染源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在供暖期间,温度、湿度和风速对PM10和PM2.5的累积和消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
|
|
1 |
樊曙先,郑有飞,金国兴,陈世功;银川市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研究Ⅰ: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2 |
王荟,王格慧,高士祥,王连生;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春季污染的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
3 |
刘燕;贺克斌;时宗波;陈雁菊;解明曙;;珠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5期 |
4 |
姚群;陈隆枢;陈志炜;韦鸣瑞;李华;;燃煤电厂锅炉烟气PM10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J];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01期 |
5 |
刘吉,陈长和;兰州城市冬季大气气溶胶特征的综合观测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6 |
胡衡生,朱易,张新英,黄励,罗洪亮;南宁市大气颗粒物PM_(l0)、PM_(2.5)污染水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7 |
时鹏辉;宋继红;;平顶山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7期 |
8 |
黄丽坤;王广智;;哈尔滨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质量浓度变化特征[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9 |
刘红敏;连之伟;;上海闵行地区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研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7年02期 |
10 |
郝明途;侯万国;周学华;王哲;;济南市PM10和PM2.5污染水平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3期 |
11 |
刘随心;张二科;曹军骥;朱崇抒;沈振兴;;西安2005年春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理化特征[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12 |
刘章现;袁英贤;张江石;王国贞;;平顶山市大气PM_(10)、PM_(2.5)污染调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年02期 |
13 |
王娟;钟宁宁;栾媛;覃向荣;于国光;王玮;王铁冠;;鄂尔多斯市秋季大气PM_(2.5)、PM_(10)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与来源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11期 |
14 |
刘晨书;李杏茹;张姗姗;郭雪清;王跃思;;北京大气颗粒物中一元羧酸的季节变化和来源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7期 |
15 |
殷永文;程金平;段玉森;魏海平;嵇若旭;于金莲;于宏然;;上海市霾期间PM_(2.5)、PM_(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门诊人数的相关分析[J];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
16 |
郭涛;马永亮;贺克斌;;区域大气环境中PM_(2.5)/PM_(10)空间分布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17 |
任启文;王成;郄光发;杨颖;;城市绿地空气颗粒物及其与空气微生物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5期 |
18 |
孙龙仁;郑春霞;王文全;牛玲;;乌鲁木齐市夏季大气PM_(10)、PM_(2.5)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J];天津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19 |
王京;王初;陈振楼;;贵阳市城区近地面PM_(10)/PM_(2.5)及重金属污染水平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4期 |
20 |
张志刚;;抚顺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