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
【摘要】: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
|
|
|
1 |
Paul E.Sacks;沈政威;;碰撞造山带内的析离[J];海洋地质译丛;1991年03期 |
2 |
薛爱民;控制碰撞造山带热异常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地质作用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3期 |
3 |
徐青;汪缉安;汪集旸;;大陆碰撞造山带复合叠加型岩石圈热结构——以云南三江地区为例[J];地质论评;1992年06期 |
4 |
汪屹华,汪集晹;碰撞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热结构研究——以东南沿海地区石城—惠安剖面为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年02期 |
5 |
R.A.Jamieson;刘允良;;碰撞造山带的P—T—t轨迹[J];世界地质;1993年03期 |
6 |
董树文;孙先如;张勇;黄德志;王刚;戴世坤;于邦存;;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J];科学通报;1993年06期 |
7 |
张之孟;试论中国南北大陆的碰撞造山带[J];地球学报;1994年Z2期 |
8 |
郭福祥;;是南华陆上三向造山带 不是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J];广西地质;1996年Z1期 |
9 |
王志洪,卢华复;闽东南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确认证据[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7年03期 |
10 |
郭福祥;华南地区不存在印支碰撞造山带[J];贵州地质;1997年02期 |
11 |
李继亮,孙枢,郝杰,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J];地质科学;1999年02期 |
12 |
李曰俊,陈从喜,买光荣,曾强,罗俊成,黄智斌,郑多明,彭更新;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J];地球学报;2000年01期 |
13 |
潘国强,赵连泽,夏木林;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型及其地质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1997年01期 |
14 |
刘志宏,王安建,李晓峰;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1998年02期 |
15 |
滕吉文,张中杰,王光杰,刘宏兵,胡家富,张秉铭,陈云,张慧;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4期 |
16 |
丁清峰,孙丰月,李碧乐;东南亚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成矿[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17 |
高俊;龙灵利;钱青;黄德志;苏文;Reiner KLEMD;;南天山:晚古生代还是三叠纪碰撞造山带?[J];岩石学报;2006年05期 |
18 |
施建宁;许同春;董火根;卢华复;;浙闽碰撞造山带中剪切带的磁性组构与碰撞动力学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9 |
徐贵忠,王艺芬,张稳胜;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1期 |
20 |
刘志宏,王安建,李晓峰;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的变质作用演化[J];高校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