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模拟的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的大气环流谱模式的最新版本SAMIL2.2.3系统分析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的三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都能模拟出热带地区气候平均季节内振荡(CISO)时空演变的基本特征;其中Tiedtke方案相比于Manabe方案和Zhang-McFarlane方案,模拟出的CISO与观测更为接近.而SAMIL2.2.3模式对ISO年际变化部分(TISO)的模拟结果显示尽管SAMIL2.2.3相对于之前的版本对Tiedtke方案和Zhang-McFarlane方案针对不同问题做了必要调整,但三种积云参数化方案中只有Zhang-McFarlane方案能够模拟出27~50天TISO模态的东传特征.另外,SAMIL2.2.3与其较早版本SAMIL2.08中的Manabe方案完全相同,物理过程的其他部分如辐射方案和气溶胶条件有所调整,但仅后者能模拟出100E以西热带27~50天TISO模态的东传特征.因此,模式发展过程中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并非在每一方面上都产生正面效果.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以及不同物理过程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改进模式的重要途径.
|
|
|
|
1 |
李崇银,龙振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与1997年El Nio 事件的发生[J];大气科学;2001年05期 |
2 |
姚菊香,王盘兴,李丽平;季节内振荡研究中两种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对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3 |
王召民,倪允琪,张勤;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2年03期 |
4 |
李崇银,周亚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
5 |
刘秦玉,王启;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6 |
李崇银,李桂龙;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进一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1期 |
7 |
李桂龙,李崇银;江淮流域夏季旱涝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扰动的关系[J];大气科学;1999年01期 |
8 |
王韶霞,刘秦玉,徐启春;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0年01期 |
9 |
李崇银,廖清海;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 Nino的机制[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
10 |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11 |
杨艳娟;管兆勇;朱保林;;IOD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可能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2 |
董敏;李崇银;;热带季节内振荡模拟研究的若干进展[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
13 |
刘秦玉,贺先明;九十年代初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若干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1994年02期 |
14 |
王成刚,沙文钰;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低频遥响应[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15 |
孙长;毛江玉;吴国雄;;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9年05期 |
16 |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王召民,D.D.Houghton;热带和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其动力学诊断[J];热带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
17 |
王遵娅;丁一汇;;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
18 |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低阶全球谱模式中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19 |
赵南,丁一汇,高桥正明;与季节内振荡-超级云团系统相关的赤道波的识别[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20 |
李崇银;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的新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