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成因及其对亚洲干旱过程的指示
【摘要】: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堆积于河流阶地上的晚新生代红色土状沉积物进行了地貌与地层、沉积特征、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套红色土状堆积物可分出25套发育较弱的黄褐色土壤(7.5YR6/4)和发育较强的红棕色古土壤(2.5YR5/4)组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的红黏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构造.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颗粒总体上偏细,主要组分为粉砂和黏土,砂粒级含量几乎为零.显微镜下,红色土状堆积物为黏土质结构,粗颗粒组分主要包括石英、钾长石、云母和少量辉石、角闪石等,且矿物颗粒都呈似棱角-棱角状;其常量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含量与特征、稀有元素的分配模式等与典型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具有可对比性.上述证据表明,这
|
|
|
|
1 |
张云翔,岳乐平,曹红霞;黄河中游新近纪三趾马动物群生态序列[J];科学通报;2001年14期 |
2 |
姜文英,彭淑贞,郝青振,刘东生,彭淑贞;上新世红黏土的碳同位素记录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1年24期 |
3 |
王家鼎,惠泱河;黑方台台缘灌溉水诱发黄土滑坡群的系统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3期 |
4 |
李辉信,胡锋,蔡贵信,范晓晖;红壤的供氮能力及化肥氮的去向[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
5 |
侯圣山;灵台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初步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1期 |
6 |
胡雪峰,程天凡,巫和昕;南方网纹红土内是否可能存在多个“沉积-成土”过程的旋回?[J];科学通报;2003年09期 |
7 |
李长江;晋陕蒙交界地区晚第三纪沉积特征与地貌演化[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3期 |
8 |
邓涛,王伟铭,岳乐平,张云翔;新近系保德阶建阶研究新进展[J];地层学杂志;2004年01期 |
9 |
裴云鹏,吴乃琴,李丰江;晚第三纪红黏土成因和沉积环境的生物学证据:蜗牛化石记录[J];科学通报;2004年13期 |
10 |
汶玲娟,鹿化煜,强小科;新近纪黄土高原红黏土粒度和沉积速率的空间变化及其揭示的古大气粉尘传输动力[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