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赵平  陈隆勋  
【摘要】: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48个地面站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5年的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并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及其和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最强在6月(为 78 W/m2)9冷源最强在12月份(为-72 W/m2);地面感热在高原西南部明显增加,造成 2月、 3月份高原西南部热量源汇增加最明显,使得3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形成热源中心.此后该中心继续加强,并且有两次明显的向西移动,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东部大气变为热源的时间以及热源最强出现的时间都要比西南部晚1个月.夏季凝结游热成为和感热同样重要的加热因子,也是使夏季东部热源继续增强的主要因子.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1977年前后高原大气热量源汇明显具有突变特征,其后大气热量源汇显著增加.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随后的夏季中国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而高原夏季热源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田荣湘,琚建华 ,王元平;云南初夏大气热源及降水中短期振荡的初步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2 罗会邦,陈蓉;夏半年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对环流和降水的影响[J];气象科学;1995年04期
3 王跃男;陈隆勋;何金海;张博;;夏季青藏高原热源低频振荡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4 王跃男;张博;陈隆勋;何金海;李薇;陈桦;;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8年15期
5 黄小梅;肖丁木;焦敏;李易芝;;近30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4年04期
6 王玫珏;陈瑾文;;青藏高原整层热源对中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J];贵州气象;2014年01期
7 岑思弦;巩远发;陈玉英;;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的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李婧媛;郭胜利;焦铂洋;陈旭红;;夏季青藏高原东部热源异常与环流场和降水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07期
9 钟珊珊;何金海;管兆勇;温敏;;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J];气象学报;2009年03期
10 吕雅琼;巩远发;;2001及2003年夏季青藏高原及附近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06年02期
11 彭玉萍;何金海;陈隆勋;张博;;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2年03期
12 吴敬之,李丁华;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强度跃变事实及其现象[J];高原气象;1990年01期
13 李根;顾伟宗;;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对华北地区环流与降水的影响[J];山东气象;2013年02期
14 简茂球,罗会邦;华南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时间变化[J];热带海洋;1996年01期
15 ;前言[J];高原气象;1985年S2期
16 朱玉祥;丁一汇;徐怀刚;;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J];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17 简茂球;乔云亭;罗会邦;陈文;;初夏东亚-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流域及邻近地区7、8月降水异常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18 孙国武,刘晓东,陈葆德;夏季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对黄河上游流量及径流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1期
19 罗凝谊;周加红;方敏;陈丹;;东亚大气热源的气候学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群;张志刚;郭人杰;盛也;周璇;王佳;;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热源春季的时空气候特征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群;张志刚;郭人杰;盛也;周璇;王佳;;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热源春季的时空气候特征浅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冯琬;范广洲;周定文;程遥;;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C];2013年
4 焦洋;李彦之;尹承美;周艺;游庆龙;;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异常对山东夏季暴雨的影响[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S2 科学家论坛: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原因和影响[C];2018年
5 刘云丰;李国平;;1981-2010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对高原低涡形成的物理机制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5年
6 蒋兴文;丁敏芳;;青藏高原与印度半岛降水的耦合变化[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7 傅云飞;刘国胜;李锐;仲雷;赵纯;;利用星载测雨雷达及可见光红外探测研究青藏高原云降水[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8 张博;;东亚海陆热源差异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钟珊珊;何金海;;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结构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1 钱永甫;张艳;;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和华南降水的影响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2 王咏青;贾效忠;罗哲贤;;偶极子型热源、高原局域热源和西北干旱的形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3 韦晋;何金海;苏志重;姚丽娜;;青藏高原东南侧南风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春季降水的关系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3年
14 戴逸飞;李栋梁;王慧;;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强度指数的建立及其对华南盛夏降水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气象与气象灾害风险[C];2016年
15 齐冬梅;李跃清;周长艳;陈永仁;;夏季青藏高原湿池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16 王传辉;周顺武;;青藏高原初夏降水南北反向分布形成的可能机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17 夏阳;肖艳林;吴华洪;;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与前期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联系[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C];2016年
18 伯玥;王艺;王澄海;;青藏高原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的联系[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第16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气象防灾减灾[C];2014年
19 李锐;邵文程;郭静超;傅云飞;刘国胜;王雨;李文卓;;一种新型卫星遥感青藏高原降水潜热的方法[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20 徐海明;赵煊;徐蜜蜜;邓洁淳;;春季东海黑潮区大气热源异常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1[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钟珊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张博;大气热源的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简茂球;大气热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D];中山大学;2004年
4 马自强;青藏高原地区卫星降水数据时空降尺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巩远发;青藏高原及东亚大气热源低频振荡与我国东部旱涝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史晓宜;青藏高原南部降水稳定同位素影响机理及其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20年
7 庄薇;青藏高原复杂地形雷达估测降水关键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8 庄薇;青藏高原复杂地形雷达估测降水关键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9 惠英;华西地区双峰型降水的天气气候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6年
10 宋世凯;全球变暖背景下1960-2014年中国降水时空变化特征[D];新疆大学;2017年
11 唐国强;卫星遥感降水在全球及典型区域的检验、应用和改进[D];清华大学;2019年
12 于群;山东降水的多尺度性与地域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3 郝立生;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4 吴燕娟;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5 王涛;近400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重建与多尺度变化规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6 杨梦淼;全球气候模式热带地区降水和水汽模拟偏差的归因分析[D];清华大学;2019年
17 卢丽;北京市清河流域极端降水及防汛预警指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18 周晓霞;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9 李娜;青藏高原地面热源的计算及变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0年
20 朱坚;长江以南地区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联系[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琳晗;青藏高原冬春季大气热源异常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2 李淑慧;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振荡对中国南方降水的放大效应及其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3 张艳焕;夏季大气热源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敖婷;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热力特征与异常对东亚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5 王群;春季青藏高原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范瑜越;冬季高原地面热源异常对我国南方冰冻天气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罗璇;亚洲季风区夏季大气热源季内振荡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贾巧;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传播途径及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0 吕钊;青藏高原及其东缘地区地表加热对东缘地区降水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1 李文卓;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特征及其与降水、流场的关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2 王美蓉;近30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3 于群;全球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4 孙艳青;器测时期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变化规律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5 魏永恒;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降水反馈机制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6 盛夏;青藏高原地区卫星降水数据空间降尺度研究及时空变化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7 尤桑杰;2007-2011年青藏高原强降水的统计特征及典型个例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8 赵煊;冬春季东海黑潮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9 孙秀博;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0 王祉苏;2016年夏季热带海洋与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汤继文 通讯员 张振华 孙宝森;全市今年累计降水260毫米[N];淄博日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汤继文 通讯员 张振华 孙宝森;全市今年累计降水430毫米[N];淄博日报;2020年
3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刘萍凝;去冬今春我市降水偏多有利早春农事[N];陇东报;2018年
4 记者 赵越;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62%[N];西藏日报(汉);2021年
5 记者 孙清清;强降水将再袭,河南多部门发布预警[N];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
6 采访人 本报记者 李慧;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标[N];中国气象报;2020年
7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余碧波;今冬降水预计比往年多3成[N];天水日报;2020年
8 实习记者 张艺博 通讯员 周蓉;降水持续偏少 南方多地现旱情[N];中国气象报;2021年
9 记者 胡海林;辽宁上个月降水比常年偏少约八成[N];辽宁日报;2021年
10 通讯员 邓玉萍 王金萍;全州出现历史同期最强降水[N];楚雄日报(汉);2020年
11 记者 胡海林;2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三成[N];辽宁日报;2021年
12 记者 张子俊 实习生 彭淑茵 通讯员 卢山 王天巍;春节期间广东无强冷空气强降水[N];南方日报;2021年
13 记者 宗斌;降水较常年偏多 极端天气频发[N];新乡日报;2021年
14 记者 齐卉;省防总要求做好强降水防范工作[N];陕西日报;2019年
15 本报记者 汤继文;全市今年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多29%[N];淄博日报;2021年
16 通讯员 王天巍 郑璟;总体年景较好 气温偏高降水不均[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7 本报见习记者 辛雨;华北雨季大幕启 多地降水破极值[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8 本报见习记者 张天弛;“烟花”登陆在即,申城今明将有强降水[N];文汇报;2021年
19 记者 孙清清;河南强降水为何持续这么久[N];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
20 本报记者 汤继文;全市今年累计降水341毫米[N];淄博日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