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个大城市空气PM_(2.5)、PM_(10)污染及其化学组成
【摘要】:报告了 1 995~ 1 996年在中国的广州、武汉、兰州、重庆 4大城市 8个采样点 PM2 .5 、PM2 .5~ 1 0 和 PM1 0 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 ,1 995年 PM2 .5 年均值浓度为 57~ 1 60 μg/m3,比美国 1 997年颁布的标准值 (1 5μg/m3)高 2 .8~ 9.7倍。PM1 0 年日均值为 95~ 2 73μg/m3。除武汉市 1个对照点外 ,其余 7个监测点的 PM1 0 均超过我国空气质量二极标准 (1 0 0μg/m3)2 8%~ 1 73 % ,比美国标准 (50μg/m3)超过更多 ,说明污染是相当严重的。用 XRF分析了 PM2 .5 、PM2 .5~ 1 0 中 4 2种化学元素 ,结果表明 ,燃煤、燃油和其它工业污染的元素 As、Pb、Se、Zn、Cu、Cl、Br、S在这些颗粒物中有明显富集 ,特别是在PM2 .5 中的富集倍数达数十倍至数万倍 ,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
|
|
|
1 |
陈旸,邢琪,陆春霞,王宇骏,陈能坚,刘振彬;广州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化学元素组成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1999年04期 |
2 |
田靖;;鞍山市环境空气中PM_(10)、PM_(2.5)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
3 |
唐利利;何莉;庞晓明;;南宁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4 |
胡伟,魏复盛;中国4城市空气颗粒物元素的因子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3年03期 |
5 |
胡伟,魏复盛;部分城市空气中颗粒物的元素组成比较[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7期 |
6 |
崔东明;;和“闹心”的空气污染周旋[J];健康管理;2011年07期 |
7 |
范柏祥,孙熙,王金波;可吸入细颗粒物的治理[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03期 |
8 |
耿红,孟紫强,张全喜;沙尘暴细颗粒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钙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
9 |
吴国平,胡伟;四城市空气粗、细颗粒物元素质量谱及富集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S1期 |
10 |
方恒;肖美;;细颗粒物PM_(2.5)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7年02期 |
11 |
曹强;钱孝琳;张澍;宋伟民;;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成分和非水溶成分的细胞毒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
12 |
朱丽瑾;肖芸;钱亚玲;钟惠仙;;体外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和筛选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相关基因[J];毒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
13 |
肖美;郭琳;何宗健;;空气环境中PM_(2.5)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6年04期 |
14 |
张文丽,徐东群,崔九思;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监测及其遗传毒性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年01期 |
15 |
张学敏;庄马展;;厦门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源解析的研究[J];厦门科技;2007年03期 |
16 |
谭吉华;石晓燕;张洁;贺克斌;马永亮;葛蕴珊;谭建伟;;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细颗粒物及其中多环芳烃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10期 |
17 |
刘锦辉;杨林军;熊桂龙;陆斌;辛成运;;LIFAC烟气脱硫中应用蒸汽相变促进细颗粒物脱除的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1期 |
18 |
戴海夏,宋伟民;大气PM_(2.5)的健康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年05期 |
19 |
罗春晖;刘振鸿;;PM_(2.5)中元素碳测定的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1期 |
20 |
钱孝琳,阚海东,宋伟民,陈秉衡;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eta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