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摘要】:长江中下游苏、皖、赣、鄂一带属古生代扬子地块被动大陆边缘的东南缘 ,通过该区 6 4条古生界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 ,得出该区古生界寒武、奥陶、志留、石炭和二叠系等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 ,在古生代低纬度的扬子地块东南缘生物大量繁殖 ,引发缺氧事件 ,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 ,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 ,生物化石属种丰富 ,个体大 ,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 ,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上古生界油气发现于苏北及南黄海 ,因而 ,这一区域是与上升流沉积有关的、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
|
|
|
|
1 |
孙枢,范德廉,陈海泓,王清晨;中国地台区张裂盆地沉积[J];沉积学报;1987年03期 |
2 |
刘宝珺,许效松,罗安屏,康承林;中国扬子地台西缘寒武纪风暴事件与磷矿沉积[J];沉积学报;1987年03期 |
3 |
俞剑华
,方一亭
,黄志诚;皖南石台地区奥陶系沉积相及其构造控制[J];地层学杂志;1984年02期 |
4 |
刘育燕,杨巍然,森永速男,足立泰久,杨志华,安川克已;华北、秦岭及扬子陆块的若干古地磁研究结果[J];地球科学;1993年05期 |
5 |
任纪舜;;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J];地质学报;1990年04期 |
6 |
穆恩之;笔石体的复杂化[J];古生物学报;1963年03期 |
7 |
穆恩之;中国笔石的研究[J];古生物学报;1980年02期 |
8 |
张维;海绵的分类、演化及其地质意义[J];古生物学报;1991年06期 |
9 |
方宗杰,殷德伟;海南岛东方早二叠世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兼评南龙杂砾岩的冰川成因说[J];古生物学报;1995年03期 |
10 |
姜月华,岳文浙,业治铮;中国南方寒武—奥陶纪大陆斜坡的特征、演化和有关矿产[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3年03期 |
|
|
|
|
|
1 |
郝维城;贵州贞丰晚二叠世晚期的介形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2 |
郝维城;贵州遵义晚二叠世长兴组的介形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3 |
牟南,吴朝东;上扬子地区震旦—寒武纪磷块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4 |
侯威,陈惠芳,梁新权,王可伏;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层的确定其大地构造演化[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5 |
李朋武;高锐;管烨;李秋生;;内蒙古中部索伦林西缝合带封闭时代的古地磁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
6 |
尹福光,万方,陈明;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7 |
赵宗举,俞广,朱琰,周进高,屠小龙;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8 |
陈洪德;侯明才;许效松;田景春;;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9 |
刘小平;潘继平;刘东鹰;段宏亮;董清源;董谦;章亚;孙雪娇;;苏北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页岩气勘探前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
10 |
陈志明;扬子地台寒武纪沉积建造[J];沉积学报;1989年03期 |
|
|
|
|
|
1 |
丁海军;孟祥化;葛铭;薛怀宇;;从桌子山剖面看贺兰坳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沉积[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
2 |
朱才伐,李国祥,董熙平;湘西花垣中寒武统具表面装饰的管状微体化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3 |
白志强;泥盆纪华南板块古地理的位置及其漂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
4 |
Andrew D.Miall;梅冥相;;地层层序及其年代地层对比[J];地质科学译丛;1992年01期 |
5 |
赵东甫;邯邢地区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类型及其沉积环境分析[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
6 |
张川波,文琼英,汪筱林;克拉通边缘盆地碳酸盐层序地层学分析——以华北板块东部早古生代沉积为例[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7 |
程立人;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古生代动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8 |
刘鹏举,王成文,孙跃武;层序的成因及层序地层格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9 |
刘鹏举,林小谷;河北省平泉早奥陶世冶里组碳酸盐风暴沉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
10 |
李志明,刘家军,秦建中,廖宗廷,张长江;滇西兰坪盆地多金属矿床碳、氧、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
|
|
|
|
|
1 |
李吉均,周尚哲;冰碛石的形态和表面特征[J];冰川冻土;1984年03期 |
2 |
高振中,段太忠;湘西黔东寒武纪深水碳酸盐重力沉积[J];沉积学报;1985年03期 |
3 |
孟祥化,乔秀夫,葛铭;华北古浅海碳酸盐风暴沉积和丁家滩相序模式[J];沉积学报;1986年02期 |
4 |
叶连俊,陈其英,刘魁梧;工业磷块岩物理富集成矿说[J];沉积学报;1986年03期 |
5 |
孙枢,范德廉,陈海泓,王清晨;中国地台区张裂盆地沉积[J];沉积学报;1987年03期 |
6 |
梁仁枝,李汉瑜,刘宝珺,许效松;湘西黔东下、中寒武统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1991年02期 |
7 |
魏秀喆;萧承协;陈胜高;俞韬;;江西永新、宁岡一带奥陶纪笔石地层[J];地层学杂志;1966年01期 |
8 |
俞剑华
,陈敏娟
,黄志诚
,方一亭
,陈云棠;江苏南部的奥陶系[J];地层学杂志;1979年03期 |
9 |
穆恩之
,葛梅钰
,陈旭
,倪寓南
,林尧坤;安徽南部奥陶纪地层新观察[J];地层学杂志;1980年02期 |
10 |
杜森官
,王莉莉;安徽石台六都地区的奥陶系[J];地层学杂志;1980年02期 |
|
|
|
|
|
1 |
胡望水,吕炳全,王红罡,张玉兰,沈伟锋;扬子地块东南陆缘寒武系上升流沉积特征[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2 |
何发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上升流演变及其与渔业的关系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3期 |
3 |
颜廷壮;浙江和琼东沿岸上升流的成因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3期 |
4 |
黄荣祥,翁学传;闽中沿岸上升流特征和成因分析[J];热带海洋;1996年01期 |
5 |
潘玉萍,沙文钰;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预报;2004年02期 |
6 |
;简讯[J];海洋科学;1989年02期 |
7 |
谢柳森;印度洋大西洋上升流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爱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关系[J];海洋湖沼通报;1994年02期 |
8 |
李冠成,王秉坤,李明,范喆,王莉,王淑军,卢佃清;不同水深处人造海洋上升流和海洋渔场及相关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2004年11期 |
9 |
罗义勇,俞光耀;风和台湾暖流引起东海沿岸上升流数值计算[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0 |
;知识快餐店[J];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02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