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具沟假艾氏石(Pseudoemoliania lacunose)吗?——评“北京平原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功步研究”
【摘要】:正《北京平原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初步研究》(王乃文等,中国科学,B辑,1982年3期.)(以下简称《研究》)一文报导了在北京平原地区若干钻孔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无疑,这对深入探讨和认识该区和我国北方东部地区第四纪沉积、海侵和古气候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然惜在《研究》文中对某些关键性的钙质超微化石鉴定和论述明显地存在着较大的疑商之处.当然,相应据超微化石成果引伸出的若干认识也颇值重新估价和考虑.为讨论方便起见,首先有必要对目前国际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分带概况作一简要的介绍.自1970年Martini,E.在罗马的国际第二届浮游生物会议上提出海相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分带方案以来,虽经丰富和补充,但分带方案和基本内容一直无实质性改变,它在国际上早已广为使用.按Martini方案,第四系钙质超微化石被分为三个带:
|
|
|
|
1 |
王乃文,何希贤;北京平原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82年13期 |
2 |
黄永样;香港南部近海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1999年02期 |
3 |
段威武;;世界上最小的化石——钙质超微化石[J];大自然;2000年06期 |
4 |
钟石兰,勾韵娴,廖宁,孙镇城,赵福寿,胡令善;甘肃玉门非海相第四系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由来[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
5 |
刘传联,成鑫荣,王汝建,翦知湣,吴晓光;西太平洋暖池区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特征及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6 |
孙晗杰;李铁刚;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西菲律宾海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微玻陨石地层学[J];科学通报;2011年21期 |
7 |
李日辉,孟祥营;东太平洋中新世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地层学、古海洋学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年03期 |
8 |
唐祥华;东濮凹陷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成盐环境[J];科学通报;1986年04期 |
9 |
杨铁汾,赵江天,殷鸿福,杨逢清;甘肃合作早三叠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0 |
曹奇原,苍树溪,李铁刚,祝优华;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2年06期 |
11 |
苏新;上新世以来东北北大西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的演变[J];现代地质;2000年03期 |
12 |
刘传联,成鑫荣;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非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锶同位素证据[J];科学通报;1996年10期 |
13 |
曹寅;;扫描电镜鉴定和研究钙质超微化石[J];电子显微学报;1984年04期 |
14 |
徐钰林;西藏南部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的封闭时限[J];现代地质;2000年03期 |
15 |
李文勤;中太平洋北部海盆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溶解相与地层年代[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16 |
孙镇城,乔子真,杨革联,张海泉;不宜笼统地把钙质超微化石都当作海侵或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标志[J];中国石油勘探;2003年02期 |
17 |
李文勤;西菲律宾海盆-马里亚纳海槽区柱状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及地层时代[J];海洋科学;1991年02期 |
18 |
徐钰林,刘建立;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02期 |
19 |
孙镇城,冯晓杰,杨藩,徐钰林,杨平,李东明;中国西部晚第三纪—第四纪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1997年03期 |
20 |
黄永样;南海北部海盆晚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