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两个系列Li-F花岗岩的同位素组成区别
【摘要】: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特点 ,特别是同位素组成 ,将Li-F花岗岩划分为浅源南岭系列 (系列Ⅰ )和深源长江系列 (系列Ⅱ )。系列Ⅰ的δO1810‰ ,ISr0 710 0 ,εNd(t) - 6 ,在2 0 7Pb/ 2 0 4Pb- 2 0 6Pb/ 2 0 4Pb铅同位素构造图上位于上地壳线附近 ;系列Ⅱ的δ18O 10‰ ,ISr0 710 0 ,εNd(t) - 6 ,在2 0 7Pb/ 2 0 4Pb - 2 0 6Pb/ 2 0 4铅同位素构造图上位于地幔线与造山带线之间。说明浅源南岭系列Li-F花岗岩物质来源比较浅 ,以上地壳 (再循环地壳 )物质为主 ,而深源长江系列Li-F花岗岩物质来源比较深 ,以地幔、下地壳和造山带 (原生地壳 )物质为主
|
|
|
|
1 |
王联魁,王慧芬,黄智龙;Li-F花岗岩液态分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J];地质与勘探;2002年05期 |
2 |
王联魁,王慧芬,黄智龙;Li-F花岗岩液态分离的稀土地球化学标志[J];岩石学报;1999年02期 |
3 |
王联魁,卢家烂,饶冰;稀有元素花岗岩液态分离与实验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年02期 |
4 |
王联魁;张绍立;杨文金;卢家烂;徐文新;;稀有元素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兼评成因认识的演变[J];地质与勘探;1987年01期 |
5 |
;南岭及其邻区花岗岩型钽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J];地质与勘探;1979年07期 |
6 |
吴宗絮;华南某些含稀有元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J];岩石学报;1985年01期 |
7 |
彭文范;;吉林省延边地区(槽区)花岗岩成因系列及其成矿作用通过鉴定[J];吉林地质;1990年02期 |
8 |
;用矿物中杂质元素的比值判断剥蚀深度[J];地质与勘探;1977年01期 |
9 |
莫柱荪;;南岭地区花岗岩类成因系列的划分问题[J];地质通报;1983年01期 |
10 |
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张景荣;叶俊;;论花岗岩的成因系列——以华南中生代花岗岩为例[J];地质学报;1983年02期 |
11 |
王联魁,王慧芬,黄智龙;Li-F花岗岩液态分离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标志[J];岩石学报;2000年02期 |
12 |
袁忠信,白鸽,李双保,郭永泉,王佩华;灵山花岗岩的长石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7年04期 |
13 |
夏卫华
,章锦统;关于华南稀有元素矿化花岗岩成因的几个问题[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
14 |
彭亚鸣;苏丽美;;中国东南部加里东期花岗岩的特征和成因[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15 |
;岩石学报1985年总目录[J];岩石学报;1985年04期 |
16 |
刘先文,申宁华,葛肖虹;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7 |
隋振民;吉林省中生代花岗岩成因系列及其构造环境[J];吉林地质;1995年01期 |
18 |
;花岗岩铀矿蚀变带三位一体演化模式与大型铀矿[J];地球科学进展;1986年Z1期 |
19 |
敬兴辽;苏州花岗岩成因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3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