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与常温渗漉-层析提取工艺对丹参水提物的影响
【摘要】:分别采用渗漉-层析耦合和不同温度下加热提取工艺,从同一批丹参中提取水溶性成分丹酚酸,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产物,研究提取工艺和温度对丹参水提物中丹酚酸B的含量、提取率及产物色谱谱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渗漉-层析耦合工艺得到的丹参水提物中的丹酚酸B含量最高且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很少;采用加热提取工艺时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种类及含量随温度(60~100℃)的升高而增加,丹酚酸B含量及提取率随提取温度的升高呈现由高到低又增高的规律、两者在100℃时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应根据对丹参水提物及其制剂的质量与安全性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及工艺条件。
|
|
|
|
1 |
赵小亮;雷浩东;张继;;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2 |
富志军,林以宁,亢俊伟;浓缩、精制及干燥对复方丹参提取液中水溶性成分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3 |
袁淑兰,王修杰;丹参酮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癌症;2003年12期 |
4 |
叶勇;;比色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酚酸含量测定比较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5 |
李朝霞,王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4年03期 |
6 |
张步振,黄丽娜,阮连贵;丹参对急性肾衰的疗效观察及机理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02期 |
7 |
庞鹤;朱陵群;张文生;王硕仁;牛福玲;崔巍;;丹参素对缺氧/缺糖损伤的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6期 |
8 |
郭黎平,傅冬梅,张卓勇,刘思东;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9 |
唐忠志,付立波,唐瑛;丹参酮ⅡA抑制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9期 |
10 |
吴宗徽;冉秦鸿;朱长康;;丹参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
|
|
|
|
1 |
杨晶凡;韩茹;;酶反应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综述[A];第一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2 |
肖雨清;吴金虎;李宏亮;雷龙;姜美蓉;于慧斌;;赤芍的提取工艺与芍药苷含量[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3 |
陈封政;钟薇;罗霞;吴双妹;沈凤琼;;鹅掌楸树皮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A];第二届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提取物产业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4 |
杜冠华;陳永红;;丹酚酸B对脑線粒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
5 |
肖雨清;李宏亮;雷龙;姜美蓉;于慧斌;;赤芍的提取工艺与芍药苷含量[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6 |
董少华;杨光义;杨标;冯正锋;孟盼;周圆;;金果榄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
7 |
罗星;姚旭;郑自通;王小平;郑兴;刘运美;;银杏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
8 |
丁文武;王晓君;王维香;;酶法提取川芎多糖的研究[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
9 |
王强;李丽;刘春明;;车前子总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10 |
寇玉梅;韩春凤;田志刚;;润通胶囊提取工艺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