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遮蔽区影响的旋翼三维水滴撞击特性计算新方法
【摘要】:针对直升机旋翼三维黏性流场特有的复杂环境,建立了一种基于欧拉法的旋翼三维水滴撞击特性计算的新方法。首先,在旋翼桨叶嵌套网格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用于预测旋翼绕流流场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然后,为克服传统直升机旋翼二维水滴撞击特性计算方法的不足,充分考虑旋翼流场的三维效应,在嵌套网格中基于欧拉法求解旋翼三维水滴撞击流场。其中,为解决尾流等区域的密度脉冲现象所引起的稳定性和收敛性问题,提出并建立了遮蔽区扩散模型。该模型通过判断遮蔽区变量,在计算域中动态生成遮蔽区域,并随迭代步数逐渐扩散。最后,通过与NACA0012翼型及国外UH-1H桨叶的试验和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旋翼三维水滴撞击特性计算新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温度和水滴当量直径(MVD)对旋翼三维水滴撞击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遮蔽区扩散模型的加入,使二维情况的计算时间减少了22%,并增加了三维情况的计算稳定性,显著提高了旋翼三维水滴撞击特性的计算效率;沿着旋翼桨叶展向位置增大的方向,旋翼桨叶剖面水滴撞击范围有所增大,最大水滴局部收集系数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其变化幅度接近50%;旋翼桨叶表面的水滴撞击区域和水滴局部收集系数随水滴当量直径的增加而增加。
|
|
|
|
1 |
许和勇;叶正寅;;悬停共轴双旋翼干扰流动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1年02期 |
2 |
夏青元;徐锦法;;变转速共轴旋翼载荷建模及实验验证[J];实验力学;2012年04期 |
3 |
陈海滨;殳国华;;四旋翼飞行器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年03期 |
4 |
李震浩;非定常旋翼升力面气动方法之改进[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5年04期 |
5 |
江雄,陈作斌,张玉伦;用双时间法数值模拟悬停旋翼流场(英文)[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
6 |
杨永东;武杰;;悬停旋翼桨尖涡的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8年03期 |
7 |
招启军;徐国华;;新型桨尖旋翼悬停气动性能试验及数值研究[J];航空学报;2009年03期 |
8 |
许心钰;铰接式刚性旋翼的动力学广义方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79年03期 |
9 |
彭福军,马扣根,顾仲权;转动旋翼模型动柔度的试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0 |
童自力,孙茂;共轴式双旋翼气动力特性的计算研究[J];航空学报;1999年04期 |
11 |
姜军;齐俊桐;韩建达;;面向机动飞行的多旋翼飞行器设计和建模与控制[J];科学通报;2013年S2期 |
12 |
宋文萍,韩忠华,王立群,杨爱明,乔志德;旋翼桨尖几何形状对旋翼气动噪声影响的定量计算分析[J];计算物理;2001年06期 |
13 |
陆幸均;李孝伟;;基于动态嵌套网格技术的微型共轴式双旋翼流场的数值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
14 |
王适存,徐直;旋翼气动载荷的简化求法[J];航空学报;1982年02期 |
15 |
包劲松,刘强,张晓谷;旋翼动态升力实验及理论分析[J];航空学报;1999年02期 |
16 |
汪绍华;杨莹;;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四旋翼飞行器姿态估计和控制算法研究(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3年09期 |
17 |
唐正飞,高正;共轴双旋翼与单旋翼悬停流场实验测量值的对比[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18 |
宋文萍,韩忠华,杨爱明,乔志德;旋翼跨声速流动气动噪声的一种高效算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9 |
叶靓;招启军;徐国华;;基于非结构嵌套网格和逆风格式的旋翼悬停流场数值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9年01期 |
20 |
乔渭阳,唐狄毅,李文兰;消失球方法及其对旋翼厚度噪声的分析研究[J];航空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