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心”义考辨
【摘要】:《孟子》中的"四心"概念因关乎其人性论而备受关注。后世学者在注疏时往往攀涉心性论、本体论等哲学范畴,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遮隐了"四心"之义。经梳理考辨,"恻隐之心"是一种内心非常伤切的无私的情感,亦即"仁爱"之情,而并非一般的轻微的怜悯之感。"羞恶之心"指羞惭厌恶之感,是一种对难以或不能接受的现象所持的憎厌态度。"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分别为谦逊礼让之貌和谦恭有礼之义;二者在"礼"的层面上无大的区别,前者侧重"让"义,后者侧重"恭"义。"是非之心"是指对人、事、物之正确与否的体认和分辨,对善恶、美丑等的价值判断是其引申义。由于孟子前后论证内容与逻辑的差异,从而引发了对"四心"与"四德"之关系的表述不同。
【相似文献】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