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现象及分析
【摘要】:对自然循环系统矩形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实验本体增加功率后,环状流液膜蒸干,壁温出现持续快速上升,实验本体出口发生沸腾临界。根据壁温的上升趋势和出口处流体的临界含汽率可以判断自然循环系统出现的临界热流密度(CHF)类型为干涸(Dryout)型。当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出现时,自然循环流量出现明显的上升。根据理论分析可知:沸腾临界发生时导致自然循环流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环状流转变成弥散流,附在加热壁面的液膜消失,摩擦压降迅速减小。
|
|
|
|
1 |
张世一;张晓忠;金滔;汤珂;黄云舟;;沸腾表面对液氮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实验[J];低温工程;2011年04期 |
2 |
周润彬
,陈玉宙;低压棒束临界热流密度[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4年04期 |
3 |
林宗虎,王栋,陈学俊;临界热流密度值模化方法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
4 |
张伯义;长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年00期 |
5 |
张伯义;长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1年S3期 |
6 |
彭云康,陈炳德;管内竖直向上流动水的临界热流密度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1期 |
7 |
秋雨豪,刘振华;滞止区内过冷液体喷流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8 |
秋雨豪,刘振华;平板滞止区内饱和液体喷流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J];热能动力工程;2005年02期 |
9 |
徐凤英;李长友;陈震;;微管临界热流密度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0 |
韩吉田;张金霞;陈常念;邵莉;;临界热流密度流体模化方法与分析[J];节能;2010年02期 |
11 |
赵大卫;苏光辉;秋穗正;;竖直圆管内脉动流量下临界热流密度预测[J];核动力工程;2010年03期 |
12 |
张世一;金滔;汤珂;;近临界热流密度区域低温液体活化核心密度预测[J];低温工程;2010年04期 |
13 |
郭亚军;徐应坤;毕勤成;高彬;;竖直方管内两相流动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
14 |
李炳书
,陈忠民
,俞尔俊
,宋玺清;临界热流密度实验[J];核动力工程;1981年04期 |
15 |
李忠朋;管内流动轴向热流密度非均匀分布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1982年02期 |
16 |
陈淑林,冷贵君;低压临界热流密度公式评述[J];核动力工程;1995年02期 |
17 |
张金玲,郭玉君,秋穗正,苏光辉,贾斗南,喻真烷;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的计算方法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18 |
肖泽军,陈炳德,李忠朋,贾斗南;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进展[J];核动力工程;2003年01期 |
19 |
童铁峰,刘振华;平板滞止区过冷水喷流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4年05期 |
20 |
郎雪梅;文彦;马介亮;王飞;黄彦平;肖泽军;;5×5全长非均匀加热棒束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