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摘要】:正 我院从1981年2月至1983年5月问以中医辨证施治,治疗59例心力衰竭患者,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9例,男性35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18岁,平均51.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半年,平均7年。按《实用内科学》心功能分级,心衰Ⅰ°7例,Ⅱ°14例,Ⅲ°
|
|
|
|
1 |
汪玲,戴小华,顾健霞;参麦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
2 |
韩明向;对心功能不全病机的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3 |
丁碧云,周宜轩,戴小华,顾健霞,汪玲,董梅,邵正斌;参麦注射液合丹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功能衰竭3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4 |
关继华,李华辰;心力衰竭及中医证型的血液流变学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5 |
张军;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5年11期 |
6 |
杜惠芳,杨加禄,郭素英;慢性心衰与痰之关系初探[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年03期 |
7 |
霍根红;试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1996年05期 |
8 |
彭波,杨华元;乌头、附子及其主要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1993年03期 |
9 |
傅延龄;;试论心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10期 |
10 |
李俊峡;;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用药特点——兼谈中西医合治问题[J];辽宁中医杂志;1991年06期 |
|
|
|
|
|
1 |
李春艳,曹守沛;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2期 |
2 |
倪新海,程显声,郜朝晖,李亚辉,李智,王振涛,王晓玲;金龙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治疗作用[J];北京医学;2005年06期 |
3 |
程德新;血府逐瘀汤的近代研究[J];北京中医;1993年06期 |
4 |
王勇
,高妍妍;活血祛瘀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1年05期 |
5 |
孙玉玲;血府逐瘀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30例血脂及血流变学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5年01期 |
6 |
陈锋,陈美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7 |
韦衮政;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分析[J];甘肃中医;1998年05期 |
8 |
王晓明,李建平;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近况[J];国医论坛;1996年01期 |
9 |
王振涛,朱明军,韩丽华;心衰病机和辨证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02期 |
10 |
郭宏昌,王振涛;试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从瘀论治[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03期 |
|
|
|
|
|
1 |
;[J];;年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