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北京对流暴雨中尺度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摘要】:综合使用北京14时加密探空、常规观测资料、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等,针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对流暴雨过程,采用基于构成要素的方法("配料法"),分析了暴雨发生前2~12 h北京中尺度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变化原因,重点讨论了北京周围地区物理过程如何使得北京午后局地的中尺度环境更有利于对流暴雨的产生。结果表明:(1)在低层湿度平流(偏南水汽输送加强)和温度平流(出现温度直减率大值区和逆温)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午后的水汽在逆温层之下的低层积聚。(2)由于热力条件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午后北京山前和城区具有最有利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3)早晨生成于河北西北地区的对流系统在东南移动过程中加强,16时强阵风出流下山后与北京平原地区的偏南气流形成强烈辐合抬升,最强辐合恰好位于山前水汽和不稳定条件最有利地区。同时午后北京地区的垂直风切变加强,因此对流系统下山后增强,致洪对流暴雨发生。(4)河北西北部的平流过程对北京的午后探空特征影响显著,张家口早晨的探空特征对北京午后探空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
|
|
1 |
王令;1995年江西省气象台利用雷达回波制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评述[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3期 |
2 |
张素芬,牛淑贞,潘新民;雷达联防在短时预报中的作用[J];河南气象;1999年02期 |
3 |
高从琴;本站夏季≥0.5毫米降水短时预报方法[J];山东气象;1988年01期 |
4 |
江玉华;胡少校;;重庆市短时预报专家系统[J];四川气象;1993年04期 |
5 |
王凤娇,李昌义,王立静;单站气温短时预报的气候统计方法[J];山东气象;2003年02期 |
6 |
王令;李晓艳;;北京短时局地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J];气象科技;2005年S1期 |
7 |
唐新章;国内外短时天气预报的评述[J];应用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
8 |
徐双柱,吴翠红,万玉发;三峡坝区9~5月降水短时预报[J];湖北气象;1997年03期 |
9 |
曹玲;窦永祥;杨晓玲;牛金龙;;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河西走廊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07年04期 |
10 |
徐玉貌,唐洵昌,夏文梅;利用天气雷达判断强对流天气和作短时预报的一种客观方法[J];大气科学;1988年04期 |
11 |
栾承淼,许良银,孙建印,孙光东;713雷达短时预报强对流天气的经验概念模型[J];气象;1990年04期 |
12 |
邓兴旺;卫星雷达资料在梅雨期暴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J];湖北气象;1996年04期 |
13 |
冯岸;“辽东半岛诱发山洪泥石流特强暴雨短时预报程序”研究成果在汛期服务中发挥重大作用[J];辽宁气象;1996年04期 |
14 |
刘正本,赵守春,孙献革;卫星云图在短时降水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98年02期 |
15 |
蔡晓云,宛霞,郭虎;北京地区对流云天气闪电特征及短时预报[J];气象;2003年08期 |
16 |
王建兵;汪治桂;张胜智;杨文杰;;甘南高原冰雹短时预报的客观相似预报方法[J];干旱气象;2010年01期 |
17 |
徐宏,李洪勣;高分辨的不稳定能量分析方法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6年10期 |
18 |
吴友法,廖红春,黄烈鲜;赣南8月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初探[J];江西气象科技;1995年03期 |
19 |
王毅荣;定西地区局地暴雨短时预报初探[J];甘肃气象;1996年02期 |
20 |
吕江津;刘一玮;王彦;;用多普勒雷达对三次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对比分析[J];气象;2009年01期 |
|